“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助力,水稻种植从一粒种子开始,到育秧、插秧、生长、收割的每一个环节,全程在电脑的监控之下。”
今天上午,记者在国家级数字农业园区、海曙区古林镇蜃蛟片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区看到,广袤的水稻田梗上、稻田边,用栏杆围起了一个个类似小型气象站的监控站(点),内部新安装了摄像头、太阳能电板、远程式虫情探照灯、气象观测仪等“新式武器”。
对此,古林镇农办主任陈奇雄也颇为开心地表示,这真正让农民从“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境况中解脱出来,实现农业领域的“机器换人”。
2017年4月,原农业部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之一――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落户古林镇,成为全国4个、华东地区唯一入选该类试点的项目,涉及5个村,建设总面积10900亩,预算总投资为2572万元。
该项目分两期,第一期建设1500亩稻田,第二期建设约8500亩稻田。
如今一年过去,海曙区已在这块“黄金田”里配置了联网杀虫灯、虫情测报设备、墒情测报系统、农机高精度自动作业与无人驾驶高精度导航系统等各类仪器设备首批200余台(套),并在该项目第一期800亩稻田间建立了25个观测站(点),能自动精准采集气象、田间土壤、水稻生长等数据。目前,正加快建立规模化水稻种植数字化技术集成基地,改造建设数据服务中心和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和催芽暗室,并着手升级农机装备,新建北斗地基增强基站等智能配置。
“现在农民只要在移动终端前分析系统传输的数据,轻点指尖,就能精准进行水肥一体化、精量播种、稻田精准养分管理和病虫害防控,并实现远程农机调度,由无人机完成育秧、种植、灌溉、收获等工作。”陈奇雄分析,项目建成后,水稻生产耕、种、收、烘、植保等环节预计机械化水平超过95%,并将提高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的程度,劳动力用工成本可减少10%、节水10%、减少肥料施用8%,单产提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