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调控效果良好流动性管理仍需加强.

政策调控效果良好 流动性管理仍需加强

政策调控效果良好 流动性管理仍需加强 更新时间:2011-4-15 12:43:41   4月14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其中,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6794亿元,当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6%。同时,央行也公布了新增的社会融资总量的指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3月份新增信贷接近7000亿元、M2增速16.6%,说明目前银行放贷款的冲动依然较大、资金面也十分充裕,未来宏观调控压力不减;总体看一季度流动性增量总体上仍在调控目标范围内,下一阶段应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信贷新增量总体上比较平稳,之所以超过2月份的5356亿元,主要是2月份受春节假期影响所致。尽管在稳健货币政策环境下,这个规模有点偏高,但基本上还是可以接受的。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出当前宏观经济、信贷调控取得了较好效果,前3个月由1月份的1万亿元左右,到2月份的5000多亿元,再到3月份的6794亿元,这种投放规模与去年一季度各月“大起大落”的波动相比,其均衡性有明显增强;而按照历年习惯,一季度信贷投放都较为多些,如果按照市场普遍对今年新增信贷总量在7万亿元至7.5万亿元之间的预期,分布上按照3∶3∶2∶2的比例,一季度新增贷款2.24万亿元的规模仍在控制目标的范围内。按照这个运行态势,预计全年可以保证在7.5万亿元的水平内。

来自华安证券分析人士也认为:“总的来看,前期货币政策回归稳健以来的各项措施已显示出政策效果;尽管3月份M2同比增长水平略超全年M2增长16%的目标水平,但基本还在可控范围之内。M2增长主要受新增信贷和外汇占款增加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下一步还需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积极落实稳健货币政策。”

“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稳健态势,或者说与去年宽松态势相比而言的‘收缩’态势仍将继续维持,这也是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闸门的要求。”赵锡军说,前两年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首先是绝对数量较大,其次是贷款结构复杂,比如较多进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这导致贷后管理难度加大。因此今年加强信贷投放和管理的侧重点,一方面是节奏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加强前期贷款管理,切实把好风险防范关。

从贷款结构上看,3月份新增贷款较上月回升主要是居民户贷款多增。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部宏观债券研究员周文渊就此表示,3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环比上涨,而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减少,未来货币信贷走向仍要观察。这主要是因为前期已经签订合同的住户贷款需求集中在3月份投放。此外,本月实际工作天数增加也是原因之一。此外,票据融资持续负增长,这一方面是银行继续通过减少票据来腾挪贷款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受贷款余额增速回升、财政存款下放和外汇占款增加较多的影响,广义货币供应增速回升。在节后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增加、企业活期存款增速相对较快的影响下,M1增速也有所回升。数据显示,3月份当月人民币存款增加2.68万亿元,同比多增1.12万亿元,同比和环比都大幅增长。就此,专家总结了四点主要原因:一是存款大幅增加主要与近期以来房地产调控延续、中央积极开展市场整顿、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等因素有关,由于价格炒作的机会少了,不少资金回流银行系统;二是存款在3月份大幅增加还与监管强化有关,尤其是在目前银监会对贷存比指标要求强化后,为不触及“75%”的红线,不少商业银行在无法缩减贷款规模的同时,均在“拉存款”上下足功夫,这也是近期存款大幅上升的一个原因;三是受连续加息、利率上调以及股市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不少资金回流银行;四是结合资本项下流入情况看,也不排除海外资金进入国内转存成人民币的可能,从而增加了存款规模。

谈到未来货币政策方向,接受采访的专家预计,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而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未来货币政策收紧过程中,工具的选用将更灵活。由于二季度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偏多的问题已在市场的普遍预计之中,公开市场到期量超过1.8万亿元,国际收支将从小幅逆差转为顺差,月度平均外汇占款将维持在2000亿元以上的高位,为了继续引导货币信贷向常态回归,还需要维持相当的对冲力度。因此数量型工具仍将是控制流动性的主力,同时也不排除再次提高基准利率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就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据公开资料推算,今年一季度中国外储增量为1974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态势仍在继续,这主要还是与国际分工及中国的贸易结构长期相关,也不排除有部分海外资金进入国内的可能,资本流入压力较大态势仍不可小觑。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弯曲试验机生产商

摩擦磨损试验机

摩擦磨损试验机公司

上一篇: 政策落实科技示范冀豫鲁秋粮丰收在望.
下一篇: 政策连续发力红筹回归A股法度将加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