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都跑了 李大霄:跟国家队
散户都跑了 李大霄:跟国家队 更新时间:2010-7-29 0:10:11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多家国际投行看多A股后市 认为年底前将大涨 左小蕾:完善市场制度才是楼市调控之本 谢百三:房产税摧垮楼市 或使中国成第二个日本 李 康:中国经济下半年一有二无 叶 檀:要严惩造假 谢旭人:下半年继续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罗伟广:价值政策已双底 市场底还远吗? 李大霄:跟国家队走 二十年没错过 年内资金流出达5325亿 半年800点下跌散户干的
多家国际投行看多A股后市 认为年底前将大涨
经历上半年的大幅下跌之后,中国大陆A股市场即将出现转机,甚至有望在年底前出现一波大幅上涨。多家国际投行近日都发表了看多A股后市的研究报告,包括摩根大通、瑞银证券和花旗集团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都建议A股投资者适量买进等待上涨出现。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分析师Emerson Yip周二发表研究报告说,考虑到中国政府很可能不会再推出新的调控措施,A股在今年年底之前可能出现一波补涨行情。报告中说,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中国央行在加息问题上会继续按兵不动,信贷政策也会转向宽松。 Emerson Yip说,下半年将出现有利于A股上涨的政策环境,对投资者来说目前是比较合适的买进机会。不过,报告并没有向投资者推荐股票。 瑞银集团昨天也发表报告认为,中短期内中国央行上调利率收紧信贷的可能性很小,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央行甚至可能推出新的刺激计划。报告中说,这种政策转变有利于股票市场上涨。 瑞银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接受布隆博格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中国政府会继续坚持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太可能推出新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她说: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发生微妙变化,将出现有利于股市上涨的政策环境。 花旗集团昨天也发表了一份对A股后市持乐观看法的报告,报告中说,在上半年大幅下跌26%之后,中国大陆A股从技术指标上看会出现一波反弹。报告预计,上证综合指数在今年年底之前很可能出现14%左右的涨幅。 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说,虽然短期内看A股喜忧参半,但是从中长期看中国政策转向宽松势必会推动股市上涨。
左小蕾:完善市场制度才是楼市调控之本
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更关键的是调整市场结构,理顺房市秩序,完善一些必要的制度和规则,推动房地产市场按照本身的规律发展。 而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跳出围绕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上的价格调控,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基本属性,是避免房地产泡沫危机,促使房地产正常发展的思路。而政府推动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引导这种改变的最有效战略。 经历了三个多月的房地产严厉调控,各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相继出现量跌价涨的情况。这是合理的现象。美联储从2005年初开始连续17次提升利率以后,在2006年首季房地产价格才开始调整。2007年国内房地产的调控,也经历初期价格继续上涨,接着量跌价涨,量跌价平,最后价格下跌的过程。中国每次调控房地产市场,都有个房地产商与政策的博弈过程,其长短与房地产商资金状况直接相关。一般估计,由于去年非常态的信贷大规模流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商资金可以支撑半年左右。今年上半年仍有相当规模的银行信贷用各种方式进入房地产市场,部分房地产商的资金或有更长时间的博弈。不过,这次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仅针对房价涨跌,更关键的是调整房地产的市场结构,理顺房地产市场的秩序,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一些必要的制度和规则,推动房地产市场按照本身的规律发展。 由此,笔者以为,在目前的市场态势下,跳出围绕投资性房地产市场上的价格调控,让房地产回归居住性为主的基本属性,正是避免房地产泡沫危机,促使房地产正常发展的思路。而政府推动建设各层次的保障性住房,是引导这种改变的最有效战略。 致力于居者有其屋的房地产市场建设,缓解刚性需求, 对推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基础来说,等于釜底抽薪。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样带动钢铁、水泥等建筑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稳定经济增长,避免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经济重新大幅下滑的担心。 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减少一般居民的支出,就是增加居民的收入。能够居住在力所能及的住所中,人们更正常合理地安排支出,保持消费的增长,保证生活的质量将更有幸福感。 居住支出是居民收入中一个重要部分。提供合理价格的保障性住房,可以释放被高房价绑架的支出,等于增加了一般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去年房屋月供比上升到70%至80%,大城市超过100%。如果一般收入群体的收入80%要支付房屋消费,在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房价上涨的态势下,为了加大居住支出来锁定当期房屋价格,人们必定要减少当期的其他消费。考虑到居住消费支出都是以数十年计算的,那也就意味着消费支付能力要被锁定数十年。高房价吞吃了大部分收入,打压了消费增长的空间。所以,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投入,至少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可以减少一般居住性需求支出,这将极大地提升一般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释放出巨大的被居住需求套住的当期消费支出能力,对推动消费增长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资金规模庞大,仅靠政府财政预算是力不从心的,靠地方政府的卖地财政,保障性住房的保障性质将荡然无存。所以,笔者认为,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结合建设保障性住房非常重要。实际上,美国出现过两次较大的房地产危机,一次是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次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前一次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建立两房这样的政府机构,以政府为主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最后以失败告终。次级抵押贷款,是希望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非但失败还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如此看来,政府政策与民间资本的结合,或许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的根本解决之道。 首先,中央政府可用转移支付的方式,把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支持收入分配机制改革的范畴;其次,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用保障性住房补偿被征用土地的方式参与保障型住房的建设;第三,鼓励银行制定适合保障型住房购买群体的信贷产品;第四,把保障型住房的价格定在可获得资本社会平均利润的水平上,鼓励开发商参与保障型住房建设, 当然,政府还需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制度。比如,保障性住房的二手房市场,应是业主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业主售房时要补齐政府持股部分的价格。放弃保障性住房后的住户,就应视同第一套房购房者。保障性住房资格认定,以及农民工在农村的宅基地没有流转以前,只能享受廉租房等等的管理规则,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发展是最重要的保证。对此,新加坡政府的住房政策和措施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至于以投资为主的房地产市场,不必调控价格,但一定要严格控制银行信贷。比如,从严界定第二套房,加大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购买第三套以上的房产,要以自有资金投资为主,对于持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人收取房产保有税等等。如此,则投资性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再高,也不会影响银行的安全,不会影响经济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有观点认为,政府加大房地产调控,特别是出台相关物业税,房地产交易税,房产保有税等等措施,让有钱人没有了安全感,而移民海外带走相当规模的资产。这种观点把完善税收体制与私人财产的安全性相提并论,是严重误导,缺乏真正的法制观念。在房地产各个环节征收相关税赋是国际上通行的法规,中国过去没有类似的法律法规的管理体系,而从制度完善的角度看,各类税收迟早要出台。 上述论点也说明,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尤其是税收体系的任务有多么艰巨。在笔者看来,以满足居住需求为主,投资以自有资金为主,银行房贷一定要严格贷款人的信用检查等等之类的规定,都应成为长期规则而非短期政策。如此,当可避免楼市徘徊于短期价格调控--反弹--再调控的怪圈之中, 促使房地产市场回归正常秩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而非经济危机的策源地。
谢百三:房产税摧垮楼市 或使中国成第二个日本
上海两套不同的房产税方案早已上报国务院了,但至今未见讨论与批复,笔者估计一时也实在难以出来。 第一,上海经过修改的房产税方案实质上就是物业税,完全是个新税种,必须经全国人大批准。第二,房产税影响太大,肯定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致命的摧毁性打击,有可能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日本,管理层不会不慎重考虑。第三,房产税实施太难:谁来评估,怎么评估,又出现无数寻租与贪官。第四,每个城市都征此税吗?有的城市房子卖得并不好,房价也不高,也征此税吗?笔者近日去了哈尔滨,房地产价格为7000元/㎡至8000元/㎡;虽然也涨了不少,但与北京、上海比不算高,这种二线城市也征房产税吗?长沙、成都雷同,也征吗?第五,如果房市像日本这样真的一泻千里,七万多亿的地方债务怎么还;靠中央拨款还吗?各行各业一片萧条,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怎么办? 不出房产税,光限制贷款,楼市也会走软。差别化房贷政策实际上是对房地产专项大幅提高了利率,打击力度其实也很大。过去100万元投入股市只能买100万元股票,但却可以买300万元的房地产,即前10年炒楼市,获利的是投资投机者,撑腰的、风险大的是银行:3∶7贷款,就是信用交易,垫头交易。现在对第二套改成5∶5贷款,第三套不贷了,等于银行釜底抽薪。长期坚持下去,楼市也会走软。毕竟一下子拿得出几百万元,全额付款买房的人不多。很多人是贷款买了房等涨的,不太涨了,一个月拿出几千元按揭,久而久之,就会怕了。特别是1997年至2001年香港那种边还按揭边大跌的局面万一发生的话,人们会不知所措的。 到各地调研发现,很多地方老百姓、房产商对本轮调控依然不怕,熟视无睹,仍在抢房。倒是一些单位怕了,不敢去买土地,急急忙忙把手中的存房让单位职工竞买。此外,各二线城市政府及银行并不太理会国务院的国十条,因为是行政法规,也没讲死,并不规定全国大中小城市、县、镇都不能贷款买第三套房。因此,一些地方完全不怕,新房仍然一抢而空。与北京、上海、深圳没有成交量的惨景形成了鲜明对照。总之,房地产市场,还要密切关注。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