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让财政收入增长回归理性
应该让财政收入增长回归理性 更新时间:2010-11-15 7:29:13 据财政部网站11月11日提供的消息,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7860.31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015.38亿元,增长1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4132.31亿元,增长8.6%;地方本级收入3728亿元,增长22.6%。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全年财政收入突破8万亿已毫无悬念,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达到GDP增速的两倍也没有悬念。 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按理,我们应当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感到高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从财政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它并非是依据经济发展规律的自然增长,而是失去理性的增长。 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除2009年因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之外,其他年份都以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 在经济发展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我们或许可以将此理解为经济提供的税源比较充足,为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财政收入仍然以高于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可能就不大好理解了。 按照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原理,如果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持续增长,那么,就会产生三种可能,一是挤压居民收入,二是挤压企业积累,三是对两者形成共同挤压。实际情况是,1993年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左右,但到了2009年,这一比重已提高到了32.2%,提高整整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由2003年的49%下降到2009年的39%,也下降了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16年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挤压了劳动者的报酬,是将劳动者的报酬转化成了政府的收入,形成了事实上的政府与民争利。 更重要的,由于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财力的过度充裕,还推动了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行政效率的不断下降,不规范行政行为的不断增多,从而,对企业和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产生干扰和影响,导致社会矛盾增多,社会摩擦加大,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眼下,我国正在遭受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一方面,生活必须品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原本就很脆弱的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10月份居民储蓄下降7000亿元,也不乏这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挤压了企业的积累,影响了企业提高职工收入的能力,又使职工收入的增长更加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任凭财政收入失去理性地增长,后果将不堪设想。 从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效果以及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消费才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最主要的力量。而要让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就必须改善和优化目前的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增强企业的积累能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控制财政收入的增长,让财政收入的增长回归理性。同时,也要提高财政收入分配的公共性、使用的公众性,使财政收入在分配和使用中能够更好地修补各种社会短板、偿还各种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欠账。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