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俞越建议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纳入“十二五”规划
胡俞越建议利率期货、汇率期货纳入“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10-4-3 0:04:53 本报记者 唐 玮 北京报道
股指期货将在4月16日揭开神秘的面纱,这是我国金融期货的第一个品种,其兴衰成败必然影响着后续品种的推出。如今,国际金融期货的三大主要品种,只有股指期货得以在我国“一枝独秀”,利率期货、汇率期货还一直停留在研究之中,但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为我们带来的损失已经开始发生。为此,我们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与他畅谈三大期货,胡俞越建议,利率期货与汇率期货应尽快提上日程,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
《华夏时报》:有关外汇风险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无论是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的汇兑损失,还是目前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产业造成的困境,都在提示我们对汇率风险的规避已经迫在眉睫。在这样的时机下,汇率衍生品是不是也有推出的必要呢?
胡俞越:目前来看,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微观企业都在呼唤着汇率衍生品的推出。从大处看,要化解外汇储备风险和汇率风险,就要三策并举,即藏汇于国、藏汇于企、藏汇于民齐头并进。但藏汇于民,并不是藏险于民,要给广大企业和民众足够的避险和投资工具,就要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工具。
中国企业在外汇方面吃的亏也不少,一样需要相机行事,管理或规避汇率风险。避险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将汇率风险纳入价格,二是运用汇率方面的金融工具,如远期外汇交易、货币期权、汇率期货管理风险。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有缺陷,第一要拥有完全的定价权,第二目前金融工具不足,这就又回到这个问题了,我们需要汇率衍生品。不过目前,货币期权、汇率期货等产品一直停留在研究阶段。
《华夏时报》:相较外汇风险,您又是如何看待当下的利率风险的?
胡俞越:如你所说,除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同样存在,而且更迫切。人民币现在面临着内贬外升的双重难题,外升是汇率风险,内贬就是利率风险。不仅仅是通胀问题,还有4万亿投资、近10万亿银行贷款所带来的不良资产的隐患。因此利率期货更有必要先推出,今后要用国债期货来规避利率风险。
内地投资者对国债期货应该不陌生。1992年至199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过国债期货交易的尝试,但是由于当时现货市场条件尚未成熟、监管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国债期货交易因风波不断被叫停。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的不断迈进、国债现货市场的不断发展,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同时,利率市场化和利率风险敞口的存在是国债期货推出的前提。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年的改革,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2004年10月29日央行宣布加息以后,利率市场化波动幅度变大,以往的行政方式确定利率的状况有了彻底的改变。在利率市场化不断迈进的情况下,我国确实存在对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
此外,利率市场化最重要的标志――市场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自从国债实行招标发行方式以后,国债利率基本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资金供求状况,在利率市场中已经起到基准利率的作用。
《华夏时报》:您觉得上述衍生品现在是否可以提上日程了?
胡俞越:目前看来,外汇期货在中国推出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人民币在国外已经成为期货品种。我认为,上述衍生品的推出都应该列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因为中国要成为经济大国和金融强国,这些课题都是不能少的,股指期货的情况能提供很多经验。
而且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向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提出严峻的挑战。一行三会监管模式是针对我们国家从前的情况进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未来,所有的金融机构都会进入股指期货当中,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而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很有可能造成大家有利蜂拥,有风险互相推诿,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并存的局面,这个问题需要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虽然股指期货有协调机制,但还远远不够。在后危机时代,美国也在加快金融大部制改革的步伐,其中加强统一监管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http://www.jingxigui.com/n/8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