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开挖引黄河道
□本报记者 夏旭光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轰轰烈烈的四十年,水利人见证了春风化雨的四十年;四十年,栉风沐雨、不忘初心,聊城在治水兴水宏伟事业中乘风破浪、书写辉煌,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改革的治水兴水之路,绘就出一幅波澜壮阔、春华秋实的精彩画卷。
“治水为民、兴水惠民,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探索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的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了质的飞跃。”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市水利局原局长荣向林激动地说,在改革开放的前二十年里,我市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利改革和大型水利建设,呈现出现代水利设施网络化的雏形。
施工机械化
彻底改变传统清淤方式
工地上人山人海,小推车往来穿梭,千军万马的清淤现场和红旗招展的豪迈场景,犹如一场兵团大会战……“这人山人海,简直就像在进行淮海战役!”1987年,时任聊城地委副书记的王乐泉第一次来到位山灌区沉沙池施工现场,被三十万人挖河清淤的场面震撼了。
自1958年在东阿县位山建设引黄闸以来,黄河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聊城大地。但引黄必引沙,位山灌区沉沙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沉沙池之一。聊城地区每年要组织几十万民工,用小推车和小拉车进行挖河清淤,每次都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不仅地、县、乡、村四级领导精力要靠上,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也不尽如人意。“1987年秋种结束后,地委、行署召开位山灌区清淤工作会议,对各县分配下达了施工任务,我和县政府负责同志带着高唐县五六千民工来位山灌区东沉沙池清淤,整个工地上民工达到30万人。为尽快完成任务,每个人分到的清淤区域为南北方向长6公分,东西方向长500-600米,至少要20个人合作;宽度达到1.2米时才能使用地排车……”时任高唐县水利局局长的荣向林说,民工在平地里挖出地窨子,上面搭上塑料布就睡觉,清淤真是太苦了!
“那时候,我每年都和县政府负责同志带着人来清淤,深深地感受到了清淤的累与苦,从那时候起,我就想,今后一定要改变这种人海战术的清淤方式。”荣向林说。
1989年7月,高唐县组织全县劳力对穿城而过的官道沟进行清淤施工,固河乡沙王管理区雇用了外县的一台挖掘机代替人工挖河。“这边铁锨下去半锨水,那边挖掘机一下就是近一方泥。原来几百人需要干10多天的工程,用挖掘机几天就完成了,不但大大降低了施工费用,而且还提高了施工质量和速度。”荣向林深受震撼,在高唐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水利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借鉴外地经验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大胆提出了用机械施工代替人工清淤的方案。他四处奔波,县水利局终于筹集贷款300万元,于1991年购买了3台美国卡特比勒公司产的挖掘机及配套设备,并在全省水利行业率先成立了水利机械化施工队,结束了高唐县人工挖河清淤的历史。
1993年的冬天格外冷,零下20度的低温给挖河清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时任地委书记的陈延明同志提出了水利建设要实现“四改”的目标要求。当时已经担任聊城地区水利局局长兼地区水利工程总公司总经理的荣向林制定了“地区水利工程1994 年机械化施工率要达到80%,三年全部实现机械化”的规划目标,同时抓住引黄入卫工程建设的机遇,进一步增加机械设备,扩大地区水利工程总公司的规模,组建了以总公司为龙头、以沿渠乡村施工队为“龙身”的松散联合体进行施工。
1995年,全区水利工程机械化施工率达到100%,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目标,彻底结束了几十年来全区每年都要组织几十万民工上阵挖河的历史。这是一项划时代的改革,不仅省去了各级领导的精力,确保了施工质量,而且全区仅清淤费一项每年就可节省上亿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田水利建设“人海战术”变为机械化施工,此举不但解决了因青壮劳力大多外出务工而产生的劳力不足问题,而且由于机械化施工都是专业队伍,水利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
勇敢闯市场
三大变革增强“造血”功能
时光荏苒寒暑易,问道改革大手笔。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水利人在崎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在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克难,用心走好先手棋,用规范铺就发展路,用实践推动新发展,经济发展成绩斐然。“水利作为一项基础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转变‘等、靠、要’的观念,大力发展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荣向林告诉记者。这虽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提法,现在看来仍有现实意义。
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从1994年初开始,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地区水利系统开展了“如何发展聊城地区水利经济,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大讨论,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先进学经验,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到实体干事创业,到2000年全市水利系统共建立起经济实体300多个,涉及工程施工、地质钻探、房产开发、餐饮服务、预制安装等行业。市河道工程管理处和位山灌区管理处利用水土资源,广开门路,大搞多种经营,增加创收;为扩大市水利工程总公司市场竞争力,借船出海,争取到省水利工程总公司聊城分公司的资质,在地区水利局加挂了牌子。1996年地区水利局从水利部争取到了水工乙级监理质格和工民建工程监理资质,2000年市水利工程总公司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至2001年底,全市水利经济经营性资产净值比‘八五’末翻了近两番,从而增强了地区水利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
根据干旱少雨、黄河水资源日趋紧张和用水量逐年增加的现实,地区水利局积极建议,地委、行署果断决策,从1996年开始,连续3年在全区开展了以机井建设和蓄水节水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年活动。三年来,全区新打机井3万眼,新建干支流蓄水闸28座,维修机井2万眼,井灌面积发展到57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地区水利局组织设计施工了马颊河滑菅、裴庄和张洼蓄水闸,使全区抵御特大干旱的能力显著增强。1997年山东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黄河在山东省境内断流了160多天,全省沿黄九市地,唯有聊城靠并灌和蓄水夺得了农业丰收,为此,省政府在聊城市召开了现场会,时任省长的李春亭同志对聊城市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以井保丰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省推广了聊城经验。
为适应农村承包经营管理的现实,从1997年起,地区水利局积极参谋,地委、行署大力支持,在全区开展了以“明确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激发了群众投资兴办水利的积极性。徒骇河、马颊河和位山灌区一、二、三干渠堤防也都以“卖树坑”等形式,对原承包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水利系统一直把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1998年“三江”大水灾之后,市水利局抓住党中央、国务院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争取和协调工作。从1998年至2002年,市水利局先后争取到上级无偿水利投资3亿多元,干成了彭楼引黄复灌、金堤河治理、徒骇河清淤、位山灌区节水改造、东阿调水工程等一大批全市多年想干而没能干成的工程。特别是位山灌区自1958年建引水闸以来,至1998年第一次在国家发改委立项,纳入了全国特大型灌区支持范围,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的工程条件,促进了灌区供水能力。
盛世治水、泽被千秋。如今,聊城市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加速转变,农田水利工程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建成了一个防洪、排涝、蓄水、灌溉等完整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这一工程体系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促进工农业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书写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江北水城”这张名片更加亮丽夺目、更加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