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竟是必然关系?于丹老师给你揭晓答案
2018-12-06 21:29来源:猫眼观科技//
原标题:人工智能与人文教育竟是必然关系?于丹老师给你揭晓答案
12月3日-5日,以“融合?创新 让教育点亮每个人”为主题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顺利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进行了“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的主题演讲。于丹认为,人工智能正潜在对人的异化,或超出伦理边界,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文教育。
当下,技术正在快速向前推进,带来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困惑。于丹举说:“以色列的历史学家赫拉利有这样一个观点,他说未来威胁人类有共同的三大问题:第一是核战争潜在的威胁;第二是环境生态系统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第三个命题就是人工智能。”如果说前两个对人类的影响比较隐形,或触手不可及,那么人工智能则是当下便面临的问题。无疑,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发展风口,诸多人工智能产品也在落地,但当“机器”有意识之后,便带来“道德”层面问题。
那么如何赋予机器情感呢?其实技术本身并没有罪,主要在于人。那么这便需要发动教育的力量。于丹表示,当下社会已经不缺少感性,未来的教育应当偏向理性,这是重构秩序的起点。同时引经据典道,道德经最后一句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意为,苍天本来是应该有利万物生长,不制造祸害的。 而人间应该是有所作为,守住本分,不去与他人纷争的,这就是理性 。如此,人文精神教育便尤为重要,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用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永不过时。
其实,人文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于内外兼修。于丹强调,人文教育意味着内心秩序的建立。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学者不是文凭,不是职位,而是为了有君子的内心。于丹进一步强调称:“内心的逻辑起点从未改变,我想这是人文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最有价值的地方。即你的身份不靠一张名片,不靠社会给你的评价,而是内心对自我有期许,对自我有确认,一个人知道它和大时代之间有什么样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中国的人文交流”。
那么这种教育是怎么形成的呢?于丹继续说道“人文教育不光是观念,它是行为方式的分寸感。”会上,于丹举了“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本 ”的例子,孩子要从小进行人格全面教育,要有格物致知,要有与时俱进的觉悟。人文教育还意味着什么?于丹补充道:“意味着思考边界的拓展“ 。如今大众碎片化时间增多,专注力越来越短了。人文教育之下,大众应该是自信,高认知,与自身使命的积极担当。会上,于丹呼吁教育灵魂应该是唤醒学子们使命价值担当。
最后于丹强调,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如果能形成一种化合本能反应,我们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我想这种本质它是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并不一定仅仅成为某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