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医药投资:短期投资看需求中长期转向重症医学
在过去的3月份,大盘下行情况下,医药生物板块表现抓人眼球。中信医药指数全月上涨1.26%,跑赢沪深300指数7.90个百分点。自疫情暴发以来,在大盘“跌跌不休”的情况下,医药板块稳健向上,也让不少投资者“蠢蠢欲动”。
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牧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国内由疫情带起的投资机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短期投资,一个是中长期投资。
短期投资的部分主要是针对口罩等防护产品和部分诊断产品,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最佳的介入机会已经过去了,这类产品的市场具有易过性、是短期机会。而中长期的投资机会主要集中在重症医学领域,一些国内市场之前没有关注到的重型生命支持的、替代生命支持的设备,比如ECMO,此次疫情引起对医疗卫生投入的重视,使得这些领域具有成为“可以延续最起码5年以上的中长期的投资机会”的潜力。
医药板块投资的春天
受疫情影响,今年开局以来,医药板块表现抓人眼球。
自年初以来各细分行业普跌,医药板块涨幅处于各细分行业上游水平,以中信行业指数计,今年初以来医药板块指数上涨8.22%,跑赢沪深300指数18.24个百分点,列29个一级行业第二位,表现仅次于农林牧渔板块。在子板块方面,刚刚过去的3月份里,生物制品、化学原料药上涨明显,分别上涨7%和5.1%;医疗器械、 医疗商业、化学制剂小幅上涨,分别上涨3.6%、2%和1.2%。3月医药板块涨幅前15标的月涨幅均超过28%。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的成长属性依然被看好。海通证券指出,目前医药板块估值将波动回落,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短期来看,国内的疫情趋于平稳,而海外疫情曲线不断攀升,医药板块向上动力犹在。光大证券认为,在海外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可重点关注医药板块中三类公司需求推动型、成本驱动型和国产替代型企业。
海外疫情持续扩散直接拉动了海外医疗设备的采购量,需求推动型企业的业务大增,呼吸机、医用口罩、手套、试剂盒等需求量持续激增,部分产品呈现出量价齐升的特点。而各国交通处在相对停滞状态,工业与民用石油需求大幅下降,将有利于原材料占主营产品成本比例高的成本驱动型企业。海外疫情蔓延也使得部分原料短期可能出现海外供给不足的情况,原料价格上涨、产业向国内转移,如原料药、血制品、CXO 等,国内厂商利用产能优势迅速抢占市场,短期实现量价齐升,提升市场份额。
另外,此次疫情也有望加快国内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脚步”。目前国内的进口替代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替代较低技术含量的器械,只有在企业收入增加后才会有更高的研发投入,从而使得进口替代持续进行。
长线需求转变
疫情期间,医药板块虽然整体表现可喜,但是板块内“有喜也有忧”,既有企业业绩攀升,也有公司出现业绩滑坡。3月,在涨幅榜上,医药板块共121只个股上涨;在跌幅榜上,医药板块175只个股下跌。投资还需要看清时机,短线投资机会稍纵即逝,而长线投资板块随即发生转移。
刘牧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医疗板块在疫情中受益,比较确定的整个医疗板块会有一个更长的景气周期,但我们始终要心里有个数,不管这个疫情是一年结束两年结束,甚至三年结束,它都会结束的。
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也曾对媒体表示,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医药股的业绩变化,不能因一个季度的业绩增减就简单判断一家公司的优劣,疫情期间,投资者可从四种情况去分析医药公司的基本面。
第一种是受益于此次疫情、业绩因此抬升,而未来也会持续成长的公司。
第二种是因疫情推动,业绩一次性受益的公司,这种公司基本是各种耗材企业,如口罩、体温枪、防护服、检验耗材或辅助性药物,包括中药、血制品等,短期业绩实现增长无疑,但长期仍有待检验,有的公司虽然部分产品受益,但其他产品的产销量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例如一些检验公司,核酸检测产品放量的同时,因医院大部分科室停诊,其他检验项目的停止也会导致更大的损失。
第三种是短期受损但长期逻辑不变的公司,这类公司的产品和相关业务有必需的刚性需求,疫情缓解后会逐渐回补,目前只是收入延迟。
第四种则是此次受损严重,且恢复也比预期较慢的公司。这类公司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强,但因为是现场服务型形式,如果不是特别紧迫,营业恢复的过程也会相对较慢,且过往估值已经偏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医疗行业仍将是资本长线布局的重点,创新药、基因检测、肿瘤治疗、免疫治疗等与技术进步相关的行业,都将是资本长期关心的领域。不过目前医药板块中的细分领域短期估值可能会有所增加,但长期来看,部分项目是否能持续依然是个问题,短期内“蹭热点”出现上涨势头的行业可能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
不仅如此,部分行业依然存在着掣肘发展的难题。以在线医疗为例,虽说疫情倒逼线上需求集中暴发,行业得到规模化飞速增长,但互联网医疗付费用户转化率仍较低,尚未摆脱烧钱模式,如何破局仍是整个行业集体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