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金融地产领跌沪指收跌0.95%
证券时报网:金融地产领跌沪指收跌0.95% 更新时间:2010-12-9 7:31:40 12月8日,两市震荡下跌,盘中一度出现几次跳水走势,午后金融地产跌幅扩大,带动大盘继续下跌,截至收盘,上证综指报2848.35点,跌27.31点,跌幅0.95%,全日成交额1118亿元;深证成指报12615.4点,跌41.59点,跌幅0.33%,全日成交额986.8亿元;中小板指报6940.37点,跌8.8点,跌幅0.13%,全日成交额374.23亿元。
从盘面看,今日铁路基建股一支独秀,物联网、旅游股也有一定涨幅。铁路基建股方面,晋西车轴、天马股份、华东数控涨停,板块其余个股均上涨;午后旅游股出现拉升,桂林旅游涨5.22%,中国国旅涨4.97%;物联网个股走势较好,远望谷涨5.69%,东信和平涨3.2%;金融股走势疲弱,券商股除广发证券微涨外全线下跌,其中中信证券跌3.5%,海通证券跌3.43%;银行股表现也疲弱,光大银行跌2.32%,兴业银行跌2.29%;地产股没能延续前几天的反弹,昨日复牌的中华企业和金丰投资今日继续涨停,但板块大多个股下跌,其中,深振业大跌8.59%,外高桥跌5.09%,万科A跌1.96%。
消息面上,6日至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浙江宁波重点考察了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并于昨日出席在宁波召开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座谈会。他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高起点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
-------------------------------
摊牌在即大盘或重返强势区域
市场自2800点以来的反弹一直未能冲破的年线压力,终于在昨日得到有效突破,资金净流入较大的板块:中小板、有色金属、房地产、农林牧渔、电子信息,没有资金净流出较大的板块。
紧缩预期下多头依然强势
本周股市的走向很大程度上与政策面的讯息紧密相关。周五开始,市场将陆续揭晓11月各项宏观数据,同时中央经济会议也即将在周末举行。在市场紧缩预期持续升温下,央行再启加息按钮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因此,在目前这个重要的时间窗口,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再度提升,这也是令昨天市场收出中阳却遭遇无量窘境的根本原因。
对此,中原证券张刚表示,在靴子落地前,预计近期上证综指围绕年线波动整理的可能性较大,股指短期难有较大作为。东海证券王凡指出,从历史上看市场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通常表现较为平稳,但大幅上涨的概率也不大,股指更可能是围绕年线展开震荡以夯实底部,等待政策及数据等各种因素明朗后,市场方有望发力上行。
中原证券张刚进一步强调,由于此前市场对于央行可能采取的相关应对措施已有了较为充分的消化,再加上目前A股估值水平仍然较低,因此后期市场即使向下调整幅度也十分有限。同时,从近两日盘面看,多方逐渐显示出其主导地位,这在市场趋紧的预期下是十分难得的,因此有分析师表示,接下来大盘继续上攻的动能将会越来越强大。
“中石油”魔咒或将打破
虽然目前市场交投较为清淡,但盘面热点却层出不穷。昨日,在地产和黄金的先决反攻下,盘面上几乎所有版块全面开花,个股方面也表现活跃,逐步摆脱了近来板块个股一直萎靡不振,黯然一片的惨淡局面。
金证顾问陈自力认为,昨日指数探底之后一路高歌的强势表现,已经逐步激活了市场的投资热情。“尤其昨天下午至收盘时分大盘稳稳的站上了盼望已久的年线更加确定了后市继续上涨的动能。 ”
陈自力强调,昨日市场出现了一个信号,“就是在所有版块上涨之时,石化双雄走势稳健,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异动行情。 ”他表示,由于此前市场上一直弥漫着 “中石油上涨市场大跌”的“魔咒”,但昨日中石油上涨之后,整体市场均呈现稳健上涨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前期一直制约股指上行的“中石油魔咒”和“跷跷板”效应。
华泰证券王益锋进一步表示,最近有色金属板块、稀缺资源板块和大消费板块在经过前期的调整之后有企稳回升的迹象,表明市场开始关注那些超跌个股,在这些前期领涨板块带动下,短期内市场有望继续企稳回升。
“一阳包多阴”有企稳要求
从技术上而言,华泰证券王益锋表示,昨日沪指出现了一阳包多阴的情况,证明了市场有企稳的要求。
东海证券王凡表示,近期沪指连续四次下探到2800点附近后触底回升,该区域附近的底部迹象已经较为明显,预计后期沪指将继续依托60日均线和年线展开震荡蓄势。湘财证券祁大鹏表示,昨日沪指收盘已经运行到了250日线与55日线之间的狭窄缝隙中,表明场内做多主力已经摆出了要直接突破55日线压力的架势。虽然上证指数经过连续5个交易日蓄势并未出现明显转强的迹象,但按目前多空双方的能量转换情况看,大盘短线有机会向上突破,并向2950点一线运行。
从投资角度而言,建议投资者短线关注成长性较为确定、高送转股,以及煤炭、有色、保险、券商等周期性行业的反弹行情。中长线可围绕 “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布局,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仍可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