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 引发外界“消费疲软”担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 引发外界“消费疲软”担忧
摘要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引发了外界对“消费疲软”的担忧,甚至有人对消费能否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产生了疑虑。
其实,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庞大,单月规模超过3万亿元,上半年规模达到19.5万亿元,在这样的高基数下,增速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现象。而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是反映最终消费支出中实物商品消费的重要指标,并不能反映最终消费支出中的服务消费的部分。近年来,我国服务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简单地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放缓解读为“消费疲软”不符合实际。
消费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定海神针”作用。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7月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有效启动农村市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
一方面,我国有着近14亿人口,其中还有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需求纷繁多样,而且始终处在动态规模扩张和品质升级过程之中,国内需求潜力巨大。这是扩大消费的潜力所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供给还无法满足消费需求。只有尽快解决好供给和消费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才能把消费潜力真正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要贯彻落实好中央政治局的决策部署,深挖消费需求潜力,必须从供给侧发力,积极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培育重点领域消费细分市场,加大在新兴消费和高品质消费领域的投资力度,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
首先,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要瞄准消费升级方向,突破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创新供给,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努力满足国内消费者对高质量产品日益攀升的需求,形成若干发展势头良好、带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
其次,在促进实物消费不断升级的同时,注重挖掘服务消费潜力,持续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要加速破除教育、文化、体育、养老、健康等领域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持续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居民需求旺盛的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努力提供更多更高品质的服务产品。
第三,加快引导和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要建立健全适应平台模式、共享经济等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加有利于创新创业发展的制度性供给,积极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等消费新热点,鼓励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拓展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此外,要顺应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新趋势,有效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要加快农村吃穿用住行等一般消费提质扩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延伸和覆盖,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加大农村地区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深挖消费潜力、拓展内需空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增加有效供给的同时,也要系统性地推进各项改革,努力营造有利于消费稳步增长的环境。例如,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多渠道提高居民和家庭可支配收入,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增强消费能力;健全社保体系,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让群众“敢”消费;完善商贸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提高消费者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让群众“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