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养老金融!银行系养老理财产品如何突围?
老有所养,到底如何养?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金融作为新“蓝海”,正成为各金融机构抢夺的新风口。尽管前有保险、基金公司,但银行理财子公司近来也逐渐发力,奋起直追。
那么,银行系养老理财产品能否成功分得一杯羹?
养老理财占比不足1%
记者了解到,仍处在起步阶段的养老理财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极低。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2020年市场上共发行了64228款银行理财产品,养老型理财产品仅有149款,占比不足百分之一。
据记者观察,在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下跌的趋势下,养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相对较高。虽名为养老理财,但实际上,产品购买者当中也不乏年轻人。
“比如,有30岁至40岁的客户购买,给小孩子做教育金的,因为过5年后可以随时部分支取。也有顾客购买作为养老补充的。另外,如果保守型客户单纯追求比短期理财高一些的收益,同时资金也相对灵活,也会来购买养老理财。”某股份制银行投资经理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
不过,整体来看,养老理财产品销售目前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浦发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蔡涛坦言,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养老金融服务市场蕴含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原来我国的养老主要依靠第一支柱;第二支柱也刚刚在建立,第三支柱其实还是一个开始。相比较而言,目前银行理财在服务个人养老金融领域整体介入比较晚,缺乏成体系的一些规划设计。”蔡涛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发行的养老理财具有产品风险等级整体偏低的明显特征。2019年,银行新发行的152款养老理财产品近70%的产品风险等级为一级,即最低风险等级,普通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以二级为主。
另外,同质化、投资期限长也成为“硬伤”。
“截至7月底,2020年共有16家银行发行了149款养老理财产品,且大多数银行仅有一个系列发行养老产品。为数不多的养老理财产品大多为低风险、开放式的产品设计,投资期限集中于半年至三年,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呈现出较强的产品同质化特征。”普益标准称。
普益标准研究院王伟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2019年银行新发行的152款养老型理财产品平均投资期限达到423天,而普通理财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仅186天。
也有不少客户表示,养老理财看似与普通理财产品并无太大区别,区分度不大。
养老金融大战一触即发
虽然养老理财产品目前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仍偏低,但对比来看,今年银行方面大有发力之势。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截至7月31日,市面上已发行了149款养老型理财产品,而2019年全年仅发行了152款。
具体来看,今年发行的149款产品中,有42款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除40款全部来自国有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外,其余两款分别来自宁银理财和光大理财。发行数量上,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55款。
“养老理财产品投资周期长、追逐相对收益的特性,不仅能够发挥商业银行在风控管理体系上的优势,而且对于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运营成本、平滑因经济周期性波动而带来的阶段性风险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王伟说,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发力养老型理财产品。
那么,前有保险、基金公司,银行系养老理财产品有何优势?
交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相比基金公司的养老产品线,理财子公司的养老理财因风险低,更能匹配中老年人的风险偏好,且银行理财可投资的资产标的较为丰富,既可以配置标准化资产,比如固定收益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衍生品类资产,也可以配置非标资产,既可以投资境内资产,也可以投资境外资产,策略丰富,回撤相对较小。
“保险资管公司在风险管理、大类资产配置、多元化全品种投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背景下,理财子公司可以在委托投资、资产配置等方面与保险资管公司形成互补。”上述交银理财相关人士介绍,相较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在投研能力、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存在优势,理财子公司可在权益投资、委外专户方面寻求与公募基金合作。
此外,记者注意到,对于养老理财产品缺乏流动性这一被消费者诟病的问题,也有不少银行理财子公司尝试作出了改变,加大了产品的灵活性设置。比如,光大理财发行的“阳光金养老1号”属于封闭式产品,但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的份额,以实现长期投资目标下的短期流动性安排;中银理财的一款养老理财,采取了“3+1+1”期限自主选择模式,首个封闭期是三年,封闭期结束后每年开放一次,存续期限是五年;兴银理财为了兼顾投资收益与流动性需求,发行的首款养老型产品承诺五年内将不少于三次分红,以更好地契合有中长期养老需求且追求相对稳定收益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