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货币政策并非意味加息
稳健货币政策并非意味加息 更新时间:2010-12-7 7:58:39 ⊙王 勇 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是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基于此,对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下一步,市场大都解读和研判为央行会尽快加息甚至连续加息。不过,在笔者看来,货币政策基调转为稳健,并非意味着一定要加息。 稳健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适度扩张;当经济出现转热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适度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微调,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稳健货币政策是温和中性的货币政策,是货币调控工具的微调操作,就如同驾驶汽车行进在宽阔笔直的道路上,方向盘不断地左右微调,以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 也正因如此,眼下有人将货币政策的“稳健”,理解为将来货币政策一定会大力紧缩,实在是误解,是不足取的。因为,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指在经济出现严重过热、通胀已到了恶性的程度时,央行通过加息等政策组合拳来抑制投资和消费增长,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量,减少社会总体需求,以达到给经济降温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但就目前我国的经济运行情况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而11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55.2%,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第四个月上涨;就CPI而言,尽管10月CPI已经达到4.4%,大大超过3%的警戒线,但并不能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严重通胀期,况且由供给和需求多方面因素促成的CPI上涨过快现象不可持续。在政府的联合调控措施下,最迟在12月CPI就有望回落。所以,宏观经济政策适时回归常态、货币政策转为稳健,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的实情。但稳健并不意味着紧缩,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还远未到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地步。在这个问题上丝毫不能含糊,货币政策一旦转错方向或力度过大,就会使经济快车产生“掉沟”或“撞墙”的严重后果。 加息甚至连续加息,从传统理论来说,是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解决严重通胀的“杀手锏”。最近,市场从央行近期公开市场操作情况似乎预感到了加息的“前兆”。数据显示,央行已连续几次地量发行央票,最近一期央票仅发行20亿元。通常情况下,央行通过发行央票来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最终达到调节基础货币的目的。而在12月到期资金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央票这一流动性回笼工具在最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一、二级市场利差倒挂被市场“遗弃”。对此,市场认为,央行只有采用加息等更为强硬的货币工具,才能稳定货币市场。但是,既然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同比增长环比回落,并未进入严重通胀期,再加上当前货币超发主要因为外汇占款占比过大,外汇占款占比过大主要因为人民币连续升值和进入升息通道,促使热钱大量流入国内的缘故。因此,央行若通过连续加息的方式来实现稳健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说既不符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实情,而且在抑制物价过快上涨方面可能还会产生“抱薪救火”的负面效果。 那么,明年稳健货币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央行应主要运用数量型政策工具,但不能总是依赖某种单一政策工具,应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在必要的时候,还可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以争取政策的综合效果。 其二,有针对性地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此为“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也为银行资产安全提供可靠保证。对违规建设项目采取限贷、停贷和收贷等措施,严禁发放任何形式的新增贷款及授信给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其三,切实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是稳定的货币政策,只有如此,才能使市场对宏观经济环境充满信心,减少短期投资行为,更多地着眼于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战略,从而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稳健货币政策还必须体现我国金融稳定的政策意图,同时兼顾可能对其他国家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 其四,为促进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一方面,需要运用比“适度宽松”有所收紧的稳健货币政策来为CPI的稳定营造良好的货币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继续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添一定的动力。 作者:王 勇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