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的下一张王牌:T+0,做市商长期投资者都要来了
5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回应两会代表委员们建议时,透露了科创板的下一步工作方向。
近一年来,科创板注册制运转顺畅,上市企业超过100家,总市值超过1.5万亿元。自创业板也开始试点注册制以来,市场各方关心,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先行者,科创板接下来会在哪些方面更进一步?
突破:继续“做试验”
在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方案出炉的同时,人们注意到,证监会特别提及,支持科创板在基础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进产品创新,提高科创板投融资的便利性,更好发挥“试验田”作用。
这也意味着,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将继续在科创板“做试验”。上交所介绍,下一步将从优化“资本供给”和“制度供给”入手,推动科创板工作。
T+0,是科创板诞生以来,一项呼声很高的制度改革,上交所此次也表示,将研究引入单次T+0交易。
由于科创板的涨跌停设置,投资者当日一旦买入,出现股价大幅波动时,无法迅速离场。
“国际范围内成熟市场大都采用的是T+0交易制度,相信科创板在这方面会有突破。”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认为,相对T+1而言,T+0可以给投资者一个及时纠错、止损出局的机会,也能够提升市场活跃度,还减少了庄家操纵股价的可能。
有一种观点怀疑,当前A股散户较多,T+0是否会增加投机炒作的风险?严弘表示,科创板较高的投资者门槛,恰好给予了T+0试点的契机。“当然,这一试点应该循序渐进。从单次T+0做起,让市场逐步适应,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在提升活跃度的同时,市场的稳定性也愈发被关注。当前,我国A股市场总体规模已跃居全球前列,但与成熟市场相比,短期波动率过大,成为阻碍A股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一个主要阻滞。而科创板公司高成长高风险的特征,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长期资本后盾,来行使“价格锚”的职能。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科创板,是否可以成为引入长期资金的“试验田”?
有专家建议,科创板可以试水长期投资者制度,与“跟投”制度一样,用权责对等的制度约束,来做实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石。在为市场引入更多长期资金的同时,激活价值投资的财富效应,打造A股本土化的“长期投资者培育库”。
上交所也已明确,将研究推出鼓励吸引长期投资者的制度,为市场提供更多长期增量资金。
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交易特别规定》曾提及,条件成熟时引入做市商机制,做市商可以为科创板股票提供双边报价服务。
“很期待这一机制能在科创板试点。”严弘介绍,做市商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节价格,利用自有库存管理为科创板市场调节流动性,市场需求小的时候买入,市场需求大的时候卖出,在赚取价差利润的同时,缓解价格波动,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效率。
进化:审核“升级中”
在探索基础制度突破的同时,科创板注册制本身的变化,也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关注。
“现在审核问题的确少了,审核时间也明显缩短。”来自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的多位券商保荐人都有同样的感受。
36%。这是现在科创板首轮问询问题较初期的降幅,平均题目数量已由47.4个减少到30.2个。
47天。这是目前扣除补充财报、回复用时等影响,企业在科创板审核端需要等待的平均时间,此前这一数字是65天。
相关统计还显示,2019年11月之前,在科创板接受4到6轮问询方可上会的企业达到40余家。此后,企业上会前问询轮次基本不超过3轮。如今,问询超过3轮企业占比已由46%下降到25%,而2轮问询后即提交上会的企业占比,已由17.7%提升到24%。
这些数据变化的背后,反映出科创板注册制不断进化的可能。
“问题少了,时间短了,并不是我们偷懒,而是通过不断抠细节、提效率,我们把科创板审核升级到了2.0阶段。”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前期磨合和积累经验,如今的审核更精准、更高效、更务实,不做价值判断,由审核“好公司”转向问出“真公司”。审核问询突出重大性和针对性,突出为投资者判断提供有效服务,避免“题海战术”“免责式问询”,问询问题虽减量,但提质。
同时,上交所也不断丰富把关手段。针对发行人信息披露存在重大瑕疵、保荐机构对相关重大事项无法提供合理解释等状况,上交所建立了保荐业务现场督导机制。审核人员走出办公室,前往保荐机构办公场所,现场问询、核对底稿、人员约谈、要求保荐人进行补充核查,效果显著。
甚至,现在企业还有机会做“免试生”。在证监会发布《科创属性评价指引》后,上交所随即发布相关规定,公开了支持标准。那些符合科创板定位的“硬科技”企业,申报审核可直接认定具有科创属性,在科创属性的问答题中拥有了“免试”资格,减少了上市成本。
不过,尽管审核在进化,但企业们还是希望速度能快些,再快些。在2.0之后,他们还在期待着3.0、4.0。
上交所也表示,将继续按照“简政放权、转变作风”的要求,在把好质量关的基础上,优化审核服务,适当提高审核速度,完善并公布审核标准,压缩自由裁量空间,继续升级审核服务。
回归:迎接“八方客”
改革了制度,修炼好内功,科创板更可以敞开大门迎接八方来客。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毕明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新兴产业上市资产很多分布在海外,所以红筹回归是科创板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近来国际资本市场的动荡,更加速了红筹企业的回归。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认为,科创板作为承担国家战略的资本市场创新平台,应为迎接优秀中概股科技企业回归做好准备。
不久前,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了红筹企业境内上市门槛。除了过去“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的标准,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可能――市值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不难发现,在大幅调整“红筹回归”门槛的同时,先决条件还是“科技创新”。这一点的指向性也非常明显,就是为科创企业的回归创造便利。
好风凭借力。曾主动退出纽交所的红筹企业――中芯国际迅速宣布将回归科创板,这家国内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龙头,打响了新规下红筹回归第一枪。
同时,科创板以市值为轴心的“5+2”套上市标准体系,其包容性也为未盈利企业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敞开了大门。只要公司的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具有国际竞争力,都可以申请科创板上市。
需要看到,不少初创期的科创企业仍然处于未盈利状态,尤其是医药公司,亟须资金支持。于是,去年在港股上市的复宏汉霖现已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形成“A+H”的格局;天士力集团宣布终止分拆子公司天力士生物境外上市,转而寻求登录科创板……
据悉,还有几家重磅科创企业也正在酝酿申请科创板上市。从一开始的观望,到计划,到行动,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正在回归,越来越多的科创企业选择留下。
这是因为,现在的科创板,还有不断进步的可能。这台在创新之路上飞奔的快车,正逐渐磨合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