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大咖齐聚进博会!前瞻普惠金融建设与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深度应用给小微企业获取金融服务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可能。今年的新冠疫情更进一步促使普惠金融数字化加速发展。
本次论坛围绕普惠金融转型发展和金融科技应用创新展开,从监管升级与行业环境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应对金融风险、消费者保护等议题进行主题演讲与专题对话,分享经验、展望愿景,为更具包容性的普惠金融发展建言献策。
央行: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惠征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主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征信体系以“征信为民”的理念为指导,有效实施“政府+市场”双轮驱动,形成“全国+地方”双重发展战略布局,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一是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基本实现了经济主体的全覆盖;二是建成了全国动产融资统一登记系统和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小微征信服务模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四是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切实保障征信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陈雨露表示,下一步,要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征信体系:一是要充分利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加快推动非信贷类征信信息充分共享;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创新征信服务新模式,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普惠征信;三是完善征信业法律法规和相关的配套机制。
陈雨露指出,目前,全国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民政低保人群和小微企业中,很大部分是没有信贷记录的“白户”或“准白户”。为满足他们的切实金融需求,人民银行正积极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替代数据等新服务模式予以解决。
中国银行: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服务能力
中国银行行长王江在致辞中指出,疫情下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改善金融弱势群体经营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的必要之举。利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是各国克服疫情下社会经济发展困难的有力手段。
对于进一步发挥好数字化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王江认为,尚须加强三个方面的基础建设:
首先,要填补“数字鸿沟”,需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目前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普及度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部分群体处在金融服务提供商的雷达之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售后服务的可触达性,从而优化金融资源的配比效率。”王江说。
其次,要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服务能力。
第三,要增强技术安全和数据保护力度,在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也应注意数据泄露、欺诈等风险。
圆桌一:疫情冲击下普惠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后疫情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复苏,尤其是成为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能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余文建表示,很多小微企业是征信的“白户”,与信贷模式产生了一定的隔阂。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替代数据,如政府政务数据、财税数据等。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风控等方式方法来发现客户,作出信贷决策。首次获贷后,经过借款、还款的多次循环,就被纳入到了传统征信范围,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渠道。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谢众表示,上海清算所是三大登记托管中心,其提供的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融资工具也是企业直接融资的平台。就普惠金融而言,上海清算所专门有中小企业的集合票据、集优票据,还有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信用支持工具,这些方面都可以对民营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
融资担保是金融服务领域的生力军。融资担保行业规模小、作用大。截至6月,全行业法人机构5394家,注册资本1.2万亿元,在保余额2.8万亿元,服务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党委委员、秘书长殷有祥表示,从挑战的角度来讲,由于经济转型和下行压力加大,行业代偿大幅度增加。全行业的代偿率近年来保持在3%以上的高位。而且,全行业面临疫情的严重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务主任、研究总监莫秀根认为,金融服务要让消费者达到一个“健康金融”的目标。“健康”是指让消费者家庭收支平衡,要适当的投资未来,财务要有一定的韧性,有一种良好的金融行为,这才是一种健康的金融。达到“健康金融”,才可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消费水平。
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前提是数字,数字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如何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银行是很大的考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认为,很多小微企业在内控和治理结构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如何保证他们的数字是真实、完整、准确的,如何让这些信息成为银行和金融系统的决策依据非常重要。对于这些小微企业而言,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说服力的数字,需要逐步建立起可信、可依赖的内控和治理结构的制度和流程。
余文建认为,结合中国的情况,今后一段时间数字普惠金融还会面对一些挑战: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如何更好服务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二是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问题;三是数字普惠金融的金融消费者保护问题;四是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问题。
在谢众看来,这一次疫情有两个挑战:第一是保证系统运行的连续性,既要防疫又要保证服务质量不下降,这一次疫情对上海清算所在远程服务和新技术的应用上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第二是风控,国际、国内金融市场都有很大波动,上海清算所没有出现违约风险事件、没有额外动用风控资源,说明我们的风控是稳健和富有韧性的。
“融资担保就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而生的,越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越是要发挥融资担保逆周期的调节作用,体现融资担保的重要性。”殷有祥强调。
圆桌二:金融科技应用与最新发展
金融与科技始终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下,金融科技已经成为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认为,在现阶段,DLT主要适用于非实时性、交易量较小和信息敏感度较低的确权、登记、转让等商业化业务场景,尤其在交易确权方面优势比较明显,能够降低对账成本,改进信息时效性。人民银行积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区块链作为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口,在上述场景开展了一些工作。数研所旗下的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自2018年9月4日上线。这两年的时间,基于平台开发了多个场景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吴冲锋指出,金融科技给互联网消费金融带来诸多有利影响,但对于用户仍存在一些风险,第一是用户风险感知能力普遍不高,较少用户会考虑其中的风险因素;第二,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违约、逾期,将会对个人征信产生影响;第三,因为使用的便利性会刺激非理性消费的发生,导致后期的还款压力增大。
今天的普惠金融和数字化科技是孪生品,通过使用更多数字化手段触达客户、连接客户,从而提供金融服务。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事业部总裁刘伟光表示,金融科技是带有非常强的行业属性的技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有:一是金融智能;二是区块链;三是生物识别技术;四是金融智能风控;五是多方安全计算。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未来金融竞争的关键在于金融科技创新。”腾讯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胡利明表示,通过“数字新连接&金融新基建”,腾讯金融云将帮助金融机构建立起以体验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驱动的架构体系,将客户、场景、产品、服务等转化为数字形态,优化金融服务和流程,提升金融产品内在价值、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
此外,诺基亚全球副总裁路为奇表示,金融行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很多都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如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通信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结合,会非常有效地提高金融行业运营效率,并衍生出更多的金融服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