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组合拳” 破解民企融资难
金融“组合拳” 破解民企融资难 更新时间:2010-1-26 15:13:52 ■本报记者 马会
银行不差钱,民企贷款难,什么原因导致双方难以达成意愿?又该如何促使双方结成“美满姻缘”?
在1月23日―24日召开的北京大学民营经济新年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民企要破解融资难问题首先要改变自身不透明、不公开的现状,积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懂得银行财务语言,而金融系统则要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VC、PE、担保等方式组合起来支持民企发展。
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难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718.5万户,比上一年增长了9.3%,占全国注册企业总数的70.2%,注册资本13.59万亿元,比2008年底增长了15.8%,用工人数6985万人,比2008年底增长了8.2%。这三组数据展现出民营经济的巨大生命力。
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已然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最大桎梏。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霍学文认为,这主要受困于三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第一个方面,金融机构监管者的良好意向和监管规则之间的不对称。按照银行目前的信贷规则,银行贷款必须有抵押、有担保、有完善的财务报表。而很多中小企业的现状是缺乏抵押和担保。
第二个方面,银行的实际操作和绩效考核的不对称。银行放贷一笔款项,贷50万元和5亿元,业务操作流程完全一致,但是交易成本和带来的收益大不相同,所以银行更倾向于给大企业贷款。银行很少雪中送炭,永远都是锦上添花。
第三个方面,中小企业技术语言和银行要求的财务语言不对称。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擅长于介绍技术在国际上达到领先水平,但银行放贷员更在乎的是能否及时还款,双方交流语言不对称也是贷款难的重要原因。
善用“组合拳”
平安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谭祖愈建议,民营企业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存在‘三不’现象,不透明,不规范,不合理。民企大多是家族企业,亲戚朋友占据重要地位,人才和信用极度缺乏。通过引入股权投资,改善治理结构和股东结构,使民企走向透明规范至关重要。”谭祖愈说。
北京大学资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唐忠诚认为,民营企业家要有资本意识和服务外包意识,充分利用资本顾问为其服务。
霍学文表示,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除了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外,还要靠组合金融的方式来解决。即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VC、PE、担保等各种金融中介机构组合起来,形成金融战略联盟,通过不同行业优势互补,组成完整金融产业链推动民企发展。
“2009年北京存款有5.8万亿元,贷款2.5万亿元,存贷差约3万亿元,特别希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能把钱用掉。”霍学文说。
原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认为,融资难的根本性问题涉及到整个金融机制的改革。要从现有金融机构改革入手,允许和鼓励有实力的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健全债券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地方性民营金融机构扎根于地方,能够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和企业运营情况,信用调查成本相对较低,完全市场化运作可以在成本和风险控制方面做得更好,有着大银行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目前企业债在审批过程中存在多头监管、重复监管的现象。准入门槛高、申请时间长、效率低,很难满足企业对资金灵活安排的需求。
“拓宽融资渠道是改革的另外一个方向。最近,企业债改革领域有一些新的讨论,如将企业债的发行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发行定价逐步实现市场化,加大企业债的市场流动性,放宽发行主体和融资使用用途限制等利好消息。但是,这些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待时日。”金立群说。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