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正在召开的G20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绿色金融已逐渐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
9月2日,银监会官网发布数据,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7.2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57万亿元。这也是绿色信贷的两个大类别。
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介绍称,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为226.25亿元,不良率为0.41%,低于同期各项贷款不良率1.35个百分点。
而根据银监会政策研究局的统计,只要一家企业涉及到落后产能、环境违法违规、安全风险问题,其银行贷款的不良率都超过4%,“说明环境风险和安全方面的风险,会成为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重要驱动因素。”
据他介绍,目前中国所开展的绿色信贷项目,没有一笔贷款由国家贴息,都是银行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实施。在他看来,不搞价格补贴,让基础性产品的价格反映它的市场成本和环境补偿成本,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银行业愿意提供贷款。
早在2015年,银监会与发改委联合下发《绿色信贷指引》,作为核心的绿色信贷制度框架,该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节能绿色信贷的政策界限、管理方式、考核政策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确保信贷资臣财向低碳、循环、生态领域。
叶燕斐提到,目前中国的绿色信贷在国际上已处于领先地位。中国是世界上能源效率提高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在下降。这其中,金融是非常重要的支撑点。
他建议,针对目前很多银行还无法判断项目的减排节能效果怎么样,因此有必要引入专业性、国家主权形式的担保机制。他以兴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为例,国际金融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担保费,给兴业银行的绿色信贷项目提供担保,如果这个项目出现损失,两者将各负担50%,从而减少银行资本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