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不要让你的院子再荒废了,赶快好好改造一下,静享岁月美好2、我的生活新变化|张燕:我家的小院3、《一个都不能少》取景地:21年后,这里咋样了?
不要让你的院子再荒废了,赶快好好改造一下,静享岁月美好
01平面图展示
平面图:秋千、地面硬化铺装、入口景墙、雪浪石罗汉松小景、景观花池、景观砾石、塑木平台、户外桌椅、操作台、锦鲤池、假山流水。
02效果图展示
在庭院门和室内窗户中间打造造型玄关景墙,铝合金材质的镂空景墙不仅可以遮挡住室内隐私避免一进门就被人看到,而且不会显着压抑具有装饰的作用。景墙前都砌筑了花池,正对庭院大门方向的花池为景观石小景,主要采用石笼灯+雪浪石+景观草组成充满禅意的小景,一进门就可以给人带来大气禅意之感。景墙后的花池种满花草室内室外都能够欣赏到,十分艳丽。
墙角堆砌假山景观,下挖地面做锦鲤鱼池,疲倦的时候在院子里面坐一坐,听着悦耳的流水声,宛如田野般自然惬意。一旁设计就餐区,每天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可口的饭菜,聊聊今天发生的趣事,舒适自在。
庭院整体效果展现↓↓↓
03施工图展示,仅供参考
『关注我掌握更多庭院设计技巧!点击下方蓝字标题,观看更多庭院设计文章和视频』
兄弟俩买下相邻一楼洋房,将两座院子合二为一共同打造,让人羡慕
明明和邻居家院子一样大,为何他家显着宽敞又整洁,忍不住晒晒
老院翻新改造!在农村老家,改造一座温暖庭院,连树都变好看了
我的生活新变化|张燕:我家的小院
作者:张燕
我出生在老院,那时候的记忆早已随着岁月流逝剩下了几帧破碎的残片,恍惚记得窗户是木头格子的,土墙上糊着黄黄的报纸,地下是土,被人们踩得铮亮。屋门是木头的,里边有插棍,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把门插好,不然就有小偷进来偷东西。因为那时候家家都很穷,人们缺衣少食,生活都很艰难。
家里的房子是我七岁那年盖的,当时在全村是第一座一砖到顶的瓦房。当时刚刚试行承包责任制,父亲首当其冲带着我三个叔叔和三个姑父排起了船,在海上做起了渔民,日子火火腾腾地过起来了,父亲首先就想着盖座新房。那座房子可真漂亮啊!红红的砖墙,屋檐上贴着漂亮的瓷砖,两根贴着黑花瓷砖的柱子像门神分别立在屋门前边伸出的厦檐里。屋顶上铺的是沥青,下雨的时候从屋顶上哗啦哗啦流下来的不再浑浊的泥水是清亮的甜甜的雨水。发着亮的黄木框里镶嵌着透明的玻璃,映着屋里白白的墙,整座房子是那么干净明亮。这座房子就像美丽的孔雀,骄傲地立在村头!
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子里的房子也越盖越坚固,越盖越漂亮,有的人家还套起了院落,在房子外面套上高高的院墙,建起巍峨的门楼,安上漂亮的大门。我家的房子竟显得寒酸起来,要强的父亲也想跟人家一样,把院子套起来,可是那时候我和弟弟都上着学,父亲也因劳累过度长年生病吃药,家庭条件每况日下。父母那时都是靠着亲戚们的救济和咬牙坚持才没让我们半途退学。
我和弟弟优异的学习成绩也没能留住父亲离开这个世界的脚步,父亲临走前清醒的时候最常做的事,就是数钱,那是亲戚们凑来给他治病的,他硬是从医院里办了出院手续,把钱省下来。他天天数那些钱——那薄薄的一沓钱。他偷偷跟母亲说,等他好了,要把家里的院子盖起来,那样他就没有遗憾了。
可他还是带着遗憾走了。母亲带着沉默拼命地打工挣钱就是为了把我和弟弟供养成才,把家里的债还完。至于盖院墙的事,我们谁也没提。
幼小的树苗总会长高,稚嫩的幼鸟终会飞翔。当我们姐弟俩都上班工作以后,日子慢慢变得好过起来,我们手里有了积蓄,就有了帮父亲还愿的想法。我们说干就干,一个暑假的时间,近30年的旧房子在建筑队工人们灵巧的双手下像被化了妆穿上新衣服的大姑娘。高高的院墙立起来了,门楼的一边又建了两间偏房,一间做厨房一间做仓库。红红的大铁门两边有两只石狮子在把门,宽宽的过道里既可以存放车辆,到了夏天还可以乘凉。
2022年春天,母亲让弟弟把家里东边的厕所收拾收拾,再搭出一间偏房放电动车,那样家里的东西就都有地方放了。母亲又找人帮忙把院子铺平,种上我们喜欢吃的青菜。现在回头看着我家的小院,原先的木头窗户去年被弟弟找人换成了结实又美观的铝合金门窗,那大块的玻璃让屋子里的采光更好了。房子两边都搭出了偏房,东边一间是仓房,一间是厕所,西边一间是洗澡间,一间是厨房。一进大门就是红红的砖道,一直围着院子铺了个矩形框,这样去哪里,脚上都不会踩到土。院子中间是平整的土地,那是母亲的小菜园。不管谁来到我家,都会夸赞我们的小院比楼房还要舒适自在。
(作者:张燕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来源:“学习强国”滨州市沾化区通讯站
作者单位:滨州市沾化区冯家镇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贾海宁 郭莹 吕志远 隋丽君 陶云江
转载:郝凤婷
审核:郝林
《一个都不能少》取景地:21年后,这里咋样了?
长城新媒体记者冯硕许艳艳
“快来快来,看看我们的新房建得多好。”4月11日中午,60岁的建档立卡户申世叶正在自家厨房做莜面,见到记者,她兴冲冲地放下手里的活计,拉着记者去看老院后面盖的新房。
中午时分,申世叶的两个孙子在新房前玩耍。几天前,申世叶儿子一家回乡帮父母搬家,平时他们住在车程1个半小时的沙城镇。长城新媒体记者 许艳艳 摄
申世叶是张家口市赤城县镇宁堡乡水泉村人,1999年上映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取景地水泉小学与申家仅一墙之隔。小学原有的3间土坯房经过加固,还能看出曾经的模样。
2012年,赤城县被定为国家重点扶贫县,当时赤城县有400多个村被定为贫困村,水泉村就是其中一个。
“从我结婚起,我们一家都住在这老房里,如今房子的裂缝可大了,村里领导怕房子塌了砸着我们,给我们提供2万元左右的补贴盖新房。去年8月,我们在后院盖上了新房。”
申世叶身后是她家的老房。该房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房间主体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最宽达10厘米。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申世叶家的老房,裸露的红砖清晰可见,房门高不及1米6,出来进去都得低着头。3间房的墙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裂缝,最宽的裂缝约有10厘米。
从前院左侧绕一个弯,明亮的白色映入眼帘,新房墙上贴的白色瓷砖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些晃眼。铝合金门窗里,映着远处的山、湛蓝的天和大朵的云。
“房子已经装修好了,明天就打算搬进去住。”申世叶眯起眼睛,眼里满是笑意,“如今,种庄稼加上养老金一年能有2000多元收入,村里给我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一年工资3600元,不愁吃不愁喝,比原来可强太多了。”
右侧为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拍摄地水泉小学旧址,经过修缮,仍能看出曾经的样子。左侧为村委会办公地。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水泉村党支部书记李殿军介绍,“影片中反映的学生辍学问题早已得到彻底改变。年轻人上完学都出去打工了,不少人在县城甚至外地安了家,孩子也带过去上学了。现在,村里最年轻的村民也已50多岁。”
村里适龄入学儿童越来越少,2008年,该村撤点并校。水泉小学从此成为历史。
水泉小学一角,还能看出曾经的样子。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现在主要就是让老人脱贫,吃穿住有保障,还能有额外收入。”李殿军说,“目前全村共有86户173人,建档立卡户48户105人,常住人口21户38人。建档立卡户属于已脱贫享受政策,每户都有1-2个公益岗位。2014年我们村完成了户脱贫,2018年实现了村脱贫。”
整个赤城县也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高歌猛进。今年2月2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等13个县和涿鹿县赵家蓬区退出贫困县。赤城县位列其中。
水泉村一角。近处的亭子、远处的小桥与湛蓝的天、大朵的云相映成趣。不远处,几位公益岗位村民相互交谈。长城新媒体记者 许艳艳 摄
“今年我们还要流转500亩旱地,全部改为水浇地,准备种植经济作物。目前,管道等基础设施都已铺好,光土地流转就可为每人每年增收300块钱。等到农忙时节,全村所有劳动力都上还不够,还得从周边村子找人,务工收入一天就有100块。”
作为土生土长的水泉村人,54岁的李殿军感慨地说:“电影拍摄后那几年,不少人过来看。最近这七八年,来的人少了。我们这儿空气好,环境好,有山有水,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希望通过你们的宣传,让更多人来这里看看。游客多得话,我们还打算搞搞农家乐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