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老店铺图片

文章目录:

1、古城新韵:两条老街“走红”的启示2、700余年历史老街焕新 老舍笔下“北京最美大街”重现往昔芳华3、嘉兴海盐6个静美古村古镇,盐田相望地千年古县风景独好

古城新韵:两条老街“走红”的启示

如今,打开抖音、小红书等社交软件来认识扬州,你一定会被皮市街、仁丰里这样传统又新潮的扬州老街所吸引。这些曾经衰败安静的老街,如今成为一扇扇叩开古城历史的人文大门,焕发着新活力。

皮市街111号,“边城书店”的招牌静静矗立9年后,终于火了起来,如今已成为不少年轻人来到扬州必到的“打卡地”。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不变的是,书店的主理人王军依然埋头故纸堆,一如往常修复古籍。他告诉记者,十年前,皮市街各种店铺很少,十家都不到,后来慢慢有很多年轻人来,这成为皮市街火爆的一个前提要素。

边城书店往南数十米的“浮生记”也是一家经营了多年的文创店。从2013年开店至今,主理人杭树志开发了100多款与扬州相关的文创产品,生意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他现在几乎一天都不敢休息。

这两家店为何会在这里站稳脚跟?皮市街为何会“走红”?这背后离不开王军、杭树志这些店主的坚守。广陵区东关街道古旗亭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魏玲介绍,皮市街上的商户都是一个带一个进驻的。

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平也表示,皮市街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发形成的,大家越来越喜欢这种有文化、有休闲的氛围,也更加喜欢有烟火气的气息。

看似自发形成,实则有“隐形福利”。这些年来,当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一直在寻找“管”与“放”的平衡,让这条街的活力不减。广陵区城管局局长刘治平告诉记者,他们对于商户允许创新、允许外摆、允许改建,此外他们还专门引进了城市管家的服务项目,将原来单纯的管理扩展到门前三包、停车秩序、环卫监督、绿化养护等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

广陵区东关街道党政办主任杨榕介绍,皮市街出台了一套业态控制的办法,列了一些鼓励性业态限制类业态以及禁止类业态等,鼓励性业态包括文创、书店之类,他们会为商户积极争取资金,扶持发展;对于一些禁止性像有产生烧烤油烟的业态,他们是明确禁止的。

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晰各自的职责,这样的古城保护更新模式,在仁丰里街区展现得更为淋漓尽致。走进这条形似鱼骨的街道,沿街看得见“人间烟火”,也寻得着文艺浪漫,打造这条文气与烟火并举的街道,当地政府“文火慢炖”了足足9年。

广陵区汶河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王桂金介绍,他们对沿线不符合古城保护风貌、不符合古城气质的业态进行了清理,比如废品回收、制作铝合金门窗等。此外,他们还持续征集一些闲置房屋,征求居民意见,将一些房屋拿出来进行“微更新”。

新业态想进来,就要盘活“沉睡资产”。这些年来,仁丰里创新解决土地产权等制度,以闲置的历史建筑、居民住宅、直管公房为重点,通过合理注入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提升其使用价值。“最难的时间我们也算是熬过来了!”王桂金告诉记者,一开始,居民对房屋改造有些犹豫的,街道给他吃“定心丸”,签订协议让他们看得到收获。对于新入住的项目,最初几年,街道要求必须具备一定资质,必须是省级各类文艺协会的会员,保证项目必须有文化底蕴在支撑它。

渐渐的,仁丰里出现了广陵古琴雅集,街道上传来阵阵刻拓声,剪刀在红纸间的走笔流光映照在窗前。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聚集在这里,焕发文脉的同时,也激活了积淀多年的古城气息。

梧桐院主理人柏岐凤告诉记者,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遇到这座房子,觉得可以改造可以再利用。在活化利用的时候,他们尽量保持房子的肌理,这对于城市发展,也是很有潜力的,也是要坚守的地方。

金木空间主理人冯韬表示,他主要做的是古建筑模型,内容、主题都和老城、和以前的扬州有关系,在老城里找到这样的工作室,更加契合主题。现在,在这里不仅可以带游客做手工,也可以带游客做研学、做讲解。

皮市街、仁丰里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古城能留下南来北往的人,是因为在古城保护更新的同时,不仅留住了魂,也保护了根。街还是那条街,但房不“空”了,文化“活”了,老街自然就变得年轻了。

广陵古城保护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杨丛刚表示,从目前来看,皮市街和仁丰里的模式符合当代经济形势发展的,有利于古城保护开发。目前,他们正在面向社会推动闲置公房对一些文创文化产业的定向招租,让更多的载体面向市场,能够使古城的资产能活起来。

老街更新,保护是基础。扬州较好地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特色明显的街巷格局和延续至今的民居建筑。古城深处,一座座文保建筑用古朴的身躯讲述着一代代扬州人接续保护的故事。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

700余年历史老街焕新 老舍笔下“北京最美大街”重现往昔芳华

人民网北京9月30日电 (记者鲍聪颖)将传统建造工艺“青砖灰瓦、地仗油饰”与现代建筑产品“中式纹样断桥铝门窗”有机结合;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加宽人行步道;为一老一小群体拓展新的活动空间……9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二期改造正式完工。这条有着700年历史、老舍笔下的“北京最美大街”,如今重现往昔芳华。

阜内大街是北京老城“一轴一线”中朝阜大街“一线”的西起点,也是北京老城西部进出城门的交通要道。2015年,阜内大街一期改造提升项目启动,阜成门桥至赵登禹路口680米路段的沿线实现业态、立面等要素焕新。2019年,阜内大街东段赵登禹路口至西四东大街西黄城根北街路口,全长1038米的阜内大街二期改造启动。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面向未来的古韵靓街

新街口街道副主任张浩介绍,阜内大街二期改造项目在启动初期便搭建起“街区联合共治平台”,创建“区领导挂帅、专班组织、委办局协同、技术团队支撑、全社会参与”的工作组织模式。行业主管部门、街道、实施主体、设计团队高效联动,专家、公众等协同参与。“改造过程中,街道和社区及时与居民、商户沟通工程进度和下一步施工安排,协调施工队伍改进工艺。”

北京西单街区保护更新工作专班常务副总指挥刘维岩指出,项目建设旨在“重塑一条面向未来的古韵靓街”,在尊重街道历史的前提下尊重现状,从建筑立面改造、公共空间提升、市政道路优化、多杆合一四个方面着手,精细化设计改善老城环境与基础设施品质,实现街区的整体品质提升,改善老城环境与基础设施品质。

老居民、老街坊感叹,改造后的阜内大街出行更安全、更便利。“我今年63,我就在这儿住了63年,原来这个马路那坑坑洼洼,现在修的多平整,原来那违章建筑拆掉,给弄成居民的一个休闲的一个小公园,确实挺好。”“现在便道变宽,行人走得特别舒服、安全。游客也多了一些,来这里看看北京老胡同,照照相,都挺好的。”

在还原中实现创新,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

刘维岩介绍,建筑立面提升共包含135个门牌号,立面总长度约1160米,整体提升面积约5000㎡。建筑立面提升以“微修缮、微整治、微更新、做减法”理念为指导,以“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为目标,合理对每个房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提升改造。

“立面提升中对37处,共计643.3平方米违法建筑进行拆除,并根据总体规划、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建筑风貌、现存质量等因素,将建筑立面分为四种不同的提升类型。”刘维岩说,提升类型包括“保持现状”、“恢复历史”、“局部提升”、“整体提升”,其中局部提升涉及最多,共包含了106个门牌号。

“我们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的分析与研究,提炼出符合本项目的建筑形式与语言,并将传统建造工艺‘青砖灰瓦、地仗油饰’与现代建筑产品‘中式纹样断桥铝门窗’有机结合,为民众呈现一条‘展现历史记忆、融合时代需求’的历史老街。”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贾瀛表示。

大街上,建筑门头、外立面以及护栏、井盖上梅花、祥云等纹样随处可见,“早年间,京西门头沟斋堂的煤车由阜成门进城,‘煤’与‘梅’谐音。我们参照老照片,将梅花、祥云等纹样运用,让阜成门特有的意象与老街进一步融合,在还原中实现创新。”刘维岩表示。

新街口街道西四北头条的居民贺薇称,作为西四的老居民,感觉这次的改造非常有心。大到商铺的门头、小到井盖上图案,都改造改出了小时候记忆中青砖灰瓦的最美的样子。

拓宽人行道宽度,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

阜内大街的交通也在悄然改变。机动车道宽度变窄了,而人行步道变宽了。“为了让非机动车道贯通阜内二期,这次改造将机动车道宽度由以前的3.75米左右调至3.5米,最窄处约3.25米,这样就可以保证人行便道最窄处宽度大于2米。”分管项目路面提升的负责人苗长君介绍,由于之前道路两侧局部人行道宽度不足,影响行人通行,本次设计对旧路断面进行优化,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加宽人行步道,西四东大街段增加非机动车道,全线营造慢行友好街道,增加918平方米人行步道空间面积。

此外,阜内大街道路两侧多余杆体也进行拆除,以电车杆为“母杆”实施“多杆合一”,以“应合尽合”为原则,将道路沿线的电车杆、路灯、信号灯、交通标志牌、交通监控杆、治安监控杆及景点指示牌等有机合并,阜内大街原有各类杆体132根,整合后剩余72根。

通过整条街区的风貌、空间、立面、路面、景观等内容的统筹,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全面提升了街道空间品质,实现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和更新理念。

公共空间环境提升,130平方米林下空间被利用

记者发现,此次阜内大街二期改造中,公共空间的提升是一大亮点,包括重点打造了历代帝王庙前广场节点及西四路口地质科普广场节点。

在地质科普广场,原来130平方米不可进入的林下空间被打开,升级为由塑胶、海绵等材料铺成的儿童活动场地。“改造过程中充分征求民意,打通了道路和绿化带之间的‘闭环’,为一老一小群体拓展出了活动空间。”项目建设方——北京华融金盈投资公司原总经理李茹说,设计秉承现状大型乔木保持不动、整体绿化面积不减少、硬质铺装面积不得大于35%的原则。改造后的地质科普广场绿化面积达到2873平方米,比原来增加824.5平方米。此外,在保留原有大树、古树的基础上,增加了乔灌草的种植层次,新栽乔木37株;提升地被花卉约2630平方米,丰富城市林下种植空间。

此外,公园在保留原有照明基础上新增不同类型景观照明98个,满足夜间活动照明需求。同时还更新区地面破损铺装约3000平方米,增加2处无障碍通行坡道,补充座椅及垃圾桶,为市民提供宜人的公共交往空间和健身活动场所。

记者注意到,地质公园石桌上设置了西四牌楼铜制立体沙盘模型,作为了解西四和阜内大街的窗口。沙盘上,四座袖珍“牌楼”矗立,纵横的街道在牌楼间交会,四下的民房、商铺井然有序。据了解,二期工程完工后,公园和沙盘将作为重要文化展示节点,与历代帝王庙、广济寺等文保单位形成联动,塑造区域文化地标与景观核心,吸引公众在慢行的过程中探寻历史。

“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如此形容阜内大街。如今,阜内大街已成为时下年轻人“city walk”最火的一条路线。西起阜成门,东至鲁迅博物馆-妙应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广济寺-西四新华书店—正阳书局—西什库教堂这条路线已成为人们感受古都风貌、历史文化及品尝北京特色小吃、文艺咖啡等体验人间烟火气的重要路线。

嘉兴海盐6个静美古村古镇,盐田相望地千年古县风景独好

浙江嘉兴,海盐。

始建于秦朝,人们在5000多年前就从事农牧渔猎的原始生产活动,生活美满而富足。因地处沿海,盛产食盐,“海滨广斥,盐田相望”,因而得名“海盐”。

因风光秀丽、景色优美,古往今来,海盐也成为很多人梦里的桃源之地。南宋诗人何昌弼就曾作《海盐道中》,把海盐比作陶渊明的“桃花源”。

在千年古县大地,一起来看海盐最美的6处古村、古镇。

1 澉浦古镇

澉浦古镇,镇上最大的看点是澉浦老街。老街主要由南大街、南小街和北大街组成,澉浦的老房子,现在主要集中在南小街。澉浦旧时是江南重镇,澉浦码头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港口。

澉浦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像小说宗师干宝、“海盐腔”创作者扬梓等。目前的澉浦古镇比较完整的保留了西城门、城墙遗址、护城河以及镇内老街部分的小巷和白墙灰瓦的民宅。老街的街区东西两侧分布着不少清至民国时期的宅第、作坊。

2 沈荡古镇

沈荡镇处海盐县西北部,东临盐嘉塘,为海盐县第二大镇。沈荡者沉塘也,古为沼泽地,多水荡而得名。民国21年始为建制镇。据天启《海盐县图经》记载:“沈荡为大镇,去县二十六里,水四通,如硖石,海盐西北境民皆赴之。列廛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质店大贾往往而有。”民国初年,沈荡镇的营业额甚至一度超过县城武原镇,时人描述沈荡镇:“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东西爿两当,还有三十六爿稻米行。”至上世纪末,随着水路的衰落,沈荡镇的发展也趋于缓慢。如今古镇古朴而清寂。

漫步古镇老街,曾经的东市有木行,中市有钱庄的沈荡贲湖,如今老街旧居略见破败、摇摇欲坠;那些古老的巷子、河埠、老宅、船坞和中西合壁的沈荡第一桥,都在述说曾经繁华。

3 朱家门村

位于海盐澉浦镇六里村的朱家门,这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山水与田园融为一体,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仿若“世外桃源”般的人间美景。

朱家门古村落因堰而成、因堰而盛,形成并繁盛于北宋。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澉浦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通商码头,但由于澉浦地势高,平均海拔比六里高出两米多,且东南临杭州湾,西南靠南北湖群山,没有直通澉浦的航道,因此,为便于通航于南宋时在现朱家门片区西侧修建了一座堰,由于该堰位于海盐澉浦城西北六里,故名六里堰,原名“甪里堰”。

以此,澉浦城的货物从上河运到六里堰码头入下河,再运往各地,而内地的货物要从下河运到六里堰,再入上河运抵澉浦。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商家云集,人多市兴。

现存的朱家门古建筑群,有10幢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民宅,是研究地方民间建筑的重要实物例证。2016年澉浦镇六里村朱家门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2017年该古村落又被公布为省级第一批传统村落。

如今当地启动了朱家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历史建筑修缮、古道修复及改造、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对建筑立面采用“修旧如旧”的做法,保留墙面斑驳的历史痕迹,增加历史厚重感。拆除铝合金窗户,恢复明清风格的木纹窗格,使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同时,整治朱家门河道景观,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白地、金纲、尘香、梵叶等在内的文化名人也已入驻朱家门,为古村落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以“名人隐居、文化休闲、乡村和谐”为主线的文创基地。如今的朱家门,在古朴的建筑中焕发了新生,正在被打造成为一个文人隐居和文化创作的地方。

4 文溪坞村

文溪坞历史悠久,风景秀美。史书载:“坞两山夹峙,数十家居之树林中,遥望炊烟,与云雾相襟”,“隐马山分两支,两山如巷,有村落名文溪坞,奇秀幽僻,俨一桃源。”文溪坞早在古时就被列入古海盐十二景之中,据考证,“文溪寻幽”讲的正是此处。

这是一个只有50户人家的小村落,村庄布局简单紧凑,溪流小巷纵横交错,黑瓦白墙上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痕迹。村子北面的那座山叫做‘隐马山’,南面那座叫‘扇子山’,正好连起来,村庄就像是在山的怀里。

5 茶院村

一说起澉浦镇茶院村,人们立刻会想到金粟寺,作为“南北湖五味村”之一,茶院村以拥有近1800年历史的金粟寺而名扬江南,“茶院”一名可追溯至三国时期,访金粟千年古寺,参禅悟道,吃禅茶、品素斋,养心养身。

6 澉东村

在澉东村可品海盐的古腔古韵古民俗。听一段海盐腔,品一曲骚子歌。还有凤凰山下十姑娘遗留的红色基因,使褪去繁华的村子有了根正苗红的生命。这是一个避世宁静的乡村,夕阳西下,鸭子跟着主人东摇西摆的回家,老人们则在河边悠闲的坐着。美得让人不忍心打扰,进来走一走,就好像褪去了城市繁华,哪怕是布衣粗食,也别有一番滋味。

古村记独立编辑自网络

高端铝合金门窗

别墅门窗

高端隔热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上一篇: 老街坊新家园红岛街道前韩社区抓阄分房 336户居民回迁
下一篇: 老车间变身文化创意园,沈阳老旧厂房植入文化基因重获新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