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想原创
如今走在抚顺望花区的大街小巷,看不出和其他街区有什么不同,21世纪后修建的高楼大厦充斥街道两侧,除了城东地区,望花可能是抚顺市内高层居民楼最多的地方。如果不查找历史资料,很难得知它是抚顺市最早成立的区。
1937年抚顺建市,共成立24个区,望花区取名望花台,是唯一一个保留下来的区名,可惜的是辖区内当年的建筑寥寥无几。
抚顺建市时望花区的面积只是现在的一小部分,以高压线为界,西侧为望花区,包括望花台和大瓢屯,东侧为工业区,包括小瓢屯和新古城子。当时满铁抚顺炭矿制定的都邑计划分三期,第一期建设大瓢屯住宅区,面积13平方公里,计划居住人口19万人,建设石炭液化工场(石油三厂)、轻金属工场(抚顺铝厂)、制铁工场(抚顺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等,并相应配置附属设施。最主要的附属设施是职工住宅,就是抚顺人口中的望花日本楼。
从功能上可将日本楼划分成两种: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住宅建筑又分成两种:寮和社宅。目前知道的寮有三个,分别是第一、第二望花寮和兵舍寮。社宅又分两种,南地区日本楼和北地区大房子,南地区日本社宅多得数不胜数,据说原来有313栋,当年住着日本工厂领导和技术人员,周围用铁蒺藜网做院墙,片区名为松岗町和山本町。北地区为排列的平房,当年住着中国普通工人,没有具体地名。建国后,望花区的三家大型工厂都新建了职工住宅,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到90年代住房商品化铺开,绝大部分北地区的大房子被翻建,也有在日本楼中插建新房,动迁之前,南地区日本楼的居民多为普通工人。
望花的日本楼居民楼全部为二层建筑,至少使用五十多年,最早翻建的是盖县街东侧的石油三厂住宅,大致在21世纪之前的几年,之后其他日本楼陆续拆迁。2009年,为数不多的南地区日本住宅楼进入拆迁状态,官少博摄影师刚刚学习纪实摄影,正好单位的临时办公地点搬到了厂外,他用相机记录了其中一片日本楼最后的模样。他在《抚铝日本楼の生活片段》中写道:“我的童年曾有过短暂的日本楼生活经历,阁楼、木隔断、鞋架、拉门,特别是跑在地板上的咚咚声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中。”此后的几年,望花的日本楼被大片大片地拆除,一个以工业著称的老区失去了历史感。
望花区是抚顺市老建筑拆得最干净的地方,全国“三普”文物中,望花区普查时列入97处文物,由于李石街道和拉古乡划归沈抚新区,剩下46处,其中完全消失了26处,由建筑群变成单体建筑1处。2013年后仅有一座老建筑被保留下来,它是盖县街日式建筑群中的一栋,成为一座建筑的建筑群。
它的位置很隐蔽,在凌源街东侧的惠缘佳居院内的两座居民楼之间,是一座独栋的甲种社宅,共二层,室内带木楼梯,楼上带阳台,前后各有门,墙体有圆窗。楼体下部每隔一段距离有一个防潮通风口。2020年,该楼被列为望花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现在作为社区的杂物仓库。近几年,小红书上掀起一股拍摄老建筑的风潮,不少抚顺本地摄影师拍摄过这座建筑,它凭借精美的造型和幸存者身份成了抚顺的网红打卡地。
望花的日本楼数量庞大,分布较为集中,只占几个地块:西起辽中街,东至海城街,北起雷锋路,南至辽阳路。这与烂尾的都邑计划有关。1936年—1939年,三家工厂从建设到投产,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于是在铁道线以北收买土地修建职工住宅,将大、小瓢屯连成一片,企图分三期把抚顺其他的空地建满。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本土忙于与美军为首的盟军交战,抚顺都邑计划的实施也随着停滞。所以望花区原有大量的日本楼都建于1937—1938年,是与三个工厂配套的日本职工住宅。经历了欧式风格、和式风格、中式风格后,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职工住宅综合以上风格呈现出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趋势,由强调外观转向注重实用,同时,出现带有复制性的建筑。当时抚顺市内一张图纸批量建设的情况除了出现在望花,还有新屯、龙凤,但望花的日本楼是建成时间最晚的。
从2011年开始,我就关注抚顺市区的老建筑,当时新屯西街南部和望花已经拆迁,一两个月我就到这些地方看一看。2012年夏天,整个望花地区只剩下16栋日本楼,并且正在搬迁,我看见隔三差五有倒骑驴停靠在楼群中,床、沙发、椅子被布条绑在车斗里,等待和它的主人一起远行。我依然记得2013年春节前后望花区最后一片日本楼群拆迁时的情景,那是一天傍晚,我来到这里时16栋日本楼已被勾机推倒,它们整齐地坍塌,没有阻隔楼群之间的路,孤零零地就像一座座坟丘。印象中这些建筑是破坏性拆除的,不知砖头为何没有被再利用,但建筑很坚固,没有被破坏的残垣断壁依然挺立着,在做无谓的抗争。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在想,除了那一座特意保留下来的日本楼,望花区再也没有日本住宅楼了,再也没有一些职工住了两代人的老房子了,再也没有打跑侵略者以后分到房子感觉成为主人翁的喜悦了。
张波老师编著的《抚顺工业文化遗产调查与思考》中有抚顺“三普”近现代文物名录,可知望花区的日本住宅楼包括炭矿机械厂厂长住宅、凤城街日式住宅及锦州路、辽阳路、盖县街三处住宅群。
住宅是现在对社宅的称呼,社宅更加侠义,除了寮以外的住宅,还有社员住宅的意思,简单地说是公有住宅。当时的社宅等级分为四种,每栋一户为甲种,每栋两户为乙种,每栋四户为丙种,每栋八户为丁种。甲种社宅左右不对称,有正门和侧门。乙种、丙种、丁种社宅左右对称,有的为南北穿堂入口,只有一座内楼梯,有的内外楼梯各一座,外楼梯从二楼伸向地面。除室内越层的之外,大部分楼都有阳台,甲、乙种社宅的阳台在一楼某间房的屋顶,丙种社宅的阳台是外楼梯旁边多出来的部分,丁种社宅在穿堂走廊的楼梯两端。现在来看这些社宅面积很小、举架很低,但功能很齐全,每套住房都有主卧、次卧、厨房、厕所,厕所是干湿分离的,丁种社宅以上还配备浴室,浴室中有浴盆、浴霸灯。
这些社宅大体一样,在设计细节上略有不同,都是砖混结构,坡屋顶上铺水泥瓦,人字架和门窗及室内设计全部采用木制,主卧带飘窗……由于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此时建筑外墙已采用清水墙和混水墙结合的方式,门洞和墙围镶嵌挂釉陶土贴面砖。室内和以前的风格一样,配备地板、拉门、墙柜。
其中,炭矿机械厂厂长住宅为甲种社宅。凤城街日式住宅为丙种社宅。锦州路日式住宅群共16栋,均为丁种社宅。辽阳路日式住宅共6栋,丙种1栋,丁种5栋。盖县街日式住宅群有43栋,甲种4栋,乙种5栋,其余为丙种。这些建筑共67栋,除盖县街日式住宅群中保留的一栋甲种社宅,其余全在2009—2013年拆除。此外,我找到了2009年的卫星图,发现在全国“三普”中,还漏掉了6座海城一街的日本楼,如是说,在文物普查前存在73座日本住宅楼。如果再加上普查时正在拆迁的18座日本住宅楼,在2009年时望花区日本住宅楼存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被列入文物的日本住宅楼是按照附近街路命名的,原本望花的日本住宅楼并没有被划片,那么当年全部建成后到底有多少呢?我发现绘制的地图标注得都不太明确,只有卫星图依稀能辨认出大概模样,我大概数了,应该在270座左右。由于望花的日本住宅楼主要隶属于三大工厂,我找到了《抚顺石油三厂志》《抚顺铝厂志》等书,在《抚顺铝厂志》上看见了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住宅楼鸟瞰图,这是从飞机上拍下的照片。尽管照片只取了属于铝厂的那部分楼,但也非常珍贵,让人们一睹当年抚顺大工业的壮观景象。
我小时候的望花区日本住宅楼已经不完整了,但还成片。在我的印象中,这些楼的外墙很埋汰,墙皮像被烟熏过似的,有的已经脱落,外阳台上落满了灰尘,只是外墙很少有裂缝。楼群之间杂草丛生,裸露的土地有很大面积,但每到夏天就能看见开得鲜艳的各种各样的花。整个区的日本住宅楼群中,有两座水塔,分别在光明街和海城街,两者基本一样,我有点区别不出来。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全国“三普”文物,它们和那些日式社宅一样,毫无例外地被拆了。被拆以后,我买到一张老照片,照片上一个婴儿坐在婴儿车里,身后就是其中一座水塔。我辨认不出照片的具体拍摄年代,只觉得看着照片仿佛穿越了历史。
老抚顺人一直管这些楼叫日本楼,在我看来日本楼与日本关系并不大,它们建于“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居住时间不足十年,中国人却住了两三代人,的确是日本人设计,但原材料来自中国,施工的是中国人,所谓日本楼只是带有日式风格的中国楼。拆掉了这些楼,就是拆掉了抚顺近代工业的见证。
望花区本应是抚顺的“铁西区”,却与真正的铁西区一样充满了无数遗憾,好在铁西区的几个老工厂变成了文化园区,这张共和国的工业牌在现实中有迹可循。从抚顺望花的三家老工厂及抚矿机修厂中很难寻觅历史了,铁路以北的三百多座日本住宅楼只剩下一座,望花区可能除了雷锋纪念馆和煤矿博物馆真没什么可看的了。
但是有个奇怪的现象,尽管望花没留下多少文物,但并不妨碍望花的热闹,你去雷锋路走一走,会发现比站前地区繁华多了。路旁大大小小的饭店到了很晚才打烊,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不太宽阔的街道配上很大的容积率,繁华与拥挤同在。一边是没有特色的雷同的高层居民楼,一边是鱼贯而出的居民,以往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并没有阻碍吃喝玩乐的发展。
202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