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新材料专区的“隐形冠军”们这样掘金中国市场 | 参展商变投资商2、应用新技术 研发新产品 拓展新市场 纺织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3、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中国经济,无惧风浪立潮头
新材料专区的“隐形冠军”们这样掘金中国市场 | 参展商变投资商
界面新闻记者 | 高菁
到达英威达(INVISTA)的展台时,英威达亚太区尼龙上游业务副总裁李凯(Kyle Redinger)正忙着接待前来参观的政企代表。直到约定的采访时间,李凯也没有抽出空来。他向一波又一波的参观者介绍着英威达的主打产品——尼龙66。
这是使用量最大的尼龙材料之一,具有抗震、耐热、耐磨、耐腐蚀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设备等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尼龙66全球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地,产能前五的公司占全球总产能的比重超过80%。其中,英威达尼龙66聚合物产能约占全球的40%。
11月5日-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召开。今年,进博会首次在技术装备展区专门设立了新材料专区,集中展出电子材料、生物材料、特种材料等位于全球高端制造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产品。
当前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2023年,全球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达7.2万亿美元,年增幅达20%。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钱玉娟曾在文章中指出,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材料市场的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
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为了此次新材料专区“首秀”,争奇斗艳、大展身手。其中有早已大名远扬的霍尼韦尔、杜邦、立邦等国际巨头,也不乏有一群暗暗发力的“隐形冠军”,英威达就是其中之一。
英威达隶属于科氏工业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化学中间体、聚合物和纤维综合生产商之一,总部位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
此前很长时间,中国尼龙66产业链上游的己二腈原料非常依赖进口,尽管许多国内企业都在尝试突破己二腈原料供应难题,但技术水平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己二腈为生产尼龙66的原材料之一,用于生产尼龙66的主要原材料己二胺。
英威达在2018年公布了在中国投资己二腈项目的计划。2022年,该公司年产能40万吨己二腈生产基地在上海化学工业区落成投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对于进口己二腈的依赖。
过去10年,英威达在中国尼龙66市场投资超140亿元,于国内建设完成了包含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聚合物在内的全产业链制造基地。
英威达尼龙66一体化制造基地沙盘,拍摄:高菁
近期,英威达又展开了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以进一步扎根中国市场。
11月7日,英威达与上海洁达在进博会现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合作备忘录的主体为上海洁达尼龙一体化项目二期。上海洁达成立于1988年,聚焦尼龙化工行业,是全球最大的民用及工业刷丝生产企业。
今年年初,该项目一期开工,以英威达上海40万吨/年己二腈产能为中心,建设12万吨/年己二胺及与其相配套的尼龙聚合和工程塑料产能,以解决国内高品质己二胺和尼龙66短缺问题。
此次签约的项目二期主要针对己二腈和己二胺副产品进行资源化提质利用,减少尼龙产业链排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尼龙产业链整体竞争优势。上海洁达预计,项目二期的预计年销售收入可达11.8亿元。
上海洁达董事长马剑波向界面新闻介绍称,己二腈所产出的副产物二甲基戊二腈,经过处理后可变为二甲基戊二胺,可用于医药板块,生产维生素等产品,还可用于特殊尼龙、透明尼龙、高温尼龙的生产。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二甲基戊二胺材料都被国外垄断,导致该原料的价格极高。
近两年,国内个别企业开始尝试生产二甲基戊二胺,上海洁达此次与英威达的合作也可视作该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据马剑波预测,未来中国二甲基戊二胺的价格竞争优势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在当天的合作签署仪式结束后,界面新闻记者终于在展台现场“抓”到了正要赶往下一个行程的李凯,进行了简单的采访。
李凯表示,对于中国市场的未来,他感到十分自信,“英威达将继续保持对中国市场的高期待,我们将持续在此发展,不仅仅指我们自己的投资,也包括和其他中国企业的合作以及技术共享。”
在此次进博会上,与中国企业开启合作的新材料企业还有书赞桉诺。
11月6日,书赞桉诺分别与丽邦纸业、保定雨森和金博士签署了合作协议,首次开发100%使用书赞桉诺桉木阔叶浆的生活用纸产品。
据书赞桉诺介绍,与丽邦纸业合作100%使用书赞桉诺桉木阔叶浆的生活用纸产品的产线目前已经测试完毕,即将开始生产。相较于一般生活用纸,采用100%生物基木浆的生活用纸将更柔软,更环保,性价比更高。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书赞桉诺的名字似乎十分陌生。但事实上,这家来自巴西的企业是全球最大商品浆生产商,该公司的产品已经融入全球20亿人的日常生活。
书赞桉诺展台,拍摄:高菁
上世纪80年代,书赞桉诺开启了在中国的木浆销售业务。过去十年里,中国造纸行业发展迅速。得益于此,中国已经成为书赞桉诺木浆出口量最大的目的市场,对中国的年出口额从5万吨增至500万吨,书赞桉诺40%的出口产品目的地都是中国。
书赞桉诺亚洲区业务管理总裁马欣荣向界面新闻表示,在书赞桉诺眼中,中国不仅是最大的市场,也是最具发展潜力,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市场。他指出,这主要取决于三个原因: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消费者对于更高质量低碳足迹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作为进博会“全勤选手”,全球新材料巨头陶氏公司今年依旧发挥稳定,带来了100多项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其中包括10多项全球、亚太和中国首发产品。
进博会期间,陶氏公司将与20多家客户和合作伙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涉及化工材料解决方案、3D打印、个人护理等领域,产品涉及有机硅合成革、浸没冷却液、建筑光伏一体化解决方案等。
陶氏公司亚太区总裁谢佩君向界面新闻表示,中国新材料行业在近年来保持了快速增长。预计未来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谢佩君说。
她指出,当前陶氏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和消费者呵护等三大领域发现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陶氏公司在今年签约的合作伙伴中就包含了如昆山阿基里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森欧汽车内饰材料(江苏)有限公司这样的国内汽车生产厂商和供应商。
谢佩君称,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之一,销量持续增长。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不仅为陶氏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和业务增长点,同时也是加速陶氏公司的技术创新步伐的一个良好契机。
截至目前,陶氏公司已与国内多家知名车企合作,其有机硅皮革已经被用在东风奕派等电动汽车的内饰和车内座椅上;新一代VORATRON?弹性导热结构胶,已应用于上汽木兰所搭载的“魔方”电池中。
陶氏公司展台,图片来源:陶氏公司
来自丹麦的欧科泊润今年第一次参加进博会。
这家创新型水处理科技公司依托诺贝尔奖获得者Peter Agre发现的水通道蛋白技术,致力于开发低碳、高效的水过滤解决方案。
传统的工业水过滤膜由致密的有微小孔径的聚合物薄膜组成。欧科泊润的Aquaporin Inside?膜则利用了自然界在选择性分子传输方面的能力。这些膜模仿了细胞外的结构,其中包含了稳定的膜层和水通道蛋白,水通道蛋白允许水通过,从而形成过滤。
在水通道蛋白技术领域,欧科泊润独领全球。该公司目前已在丹麦纳斯达克上市。
本届进博会上,欧科泊润全球首发了第二代水通道蛋白膜技术,该技术在水处理效率和性能上实现了进一步提升。
欧科泊润在去年进入中国,目前主要专注于家用净水、工业、市政用水几个应用场景。突破较大的是在家用净水领域,通过与飞利浦合作,欧科泊润的技术已经应用在了50万家家庭用户的净水机上。在工业、市政领域,欧科泊润的技术尚处于测试阶段。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欧科泊润主要在新加坡、土耳其、美国等地开展业务,其产品在欧洲、东南亚、美洲地区都已有落地应用的案例。
对于中国市场而言,欧科泊润是一个绝对的“新人”。“中国当前推进的‘双碳’计划让欧科泊润看到了机会。”欧科泊润的商务总监周智瑾向界面新闻表示,不管在工业领域,还是市政用水领域,都离不开水过滤环节。相较于传统水过滤系统,欧科泊润的水通道蛋白膜的通量大幅提升,且过滤过程中的能耗可以下降约30%。
据周智瑾介绍,水通道蛋白膜的生产分可大致为两个环节:首先,在丹麦生产蛋白;其次,将蛋白运到世界各地制膜。
“很高兴我们去年把美国的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这使得我们在中国可以生产出来更高品质、更适应市场需求、更高性价比的膜产品。”周智瑾说。
应用新技术 研发新产品 拓展新市场 纺织行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浙江绍兴柯桥区,历经40多年,从“水上布市”发展为“国际纺都”,全球每年有1/4的面料在此成交。
江苏苏州盛泽镇,140多平方千米土地上集聚了2500多家纺织生产企业,年产各类纺织品超130亿米。
纺织行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涵盖了原辅料制造、纺织制造、服装生产等多个环节。当前,中国纺织工业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最完备的产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与国际贸易规模长期居于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纺织全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超过6000万吨,占全球比重一半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409.5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保持1/3以上。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挑战?纺织业企业如何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记者进行了采访。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应用,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稳步推进
走进位于盛泽镇工业集中区的京奕集团生产车间,纱线一锭一锭接连下线,只听得机器声阵阵,却几乎看不见工人身影。生产全流程接入智能系统,技术参数可通过电脑实时调节,纺纱和卷绕操作全部交由自动化机器完成。
“去年,我们在短流程设备改造上投入了5.6亿元,新增涡流纺纱机90台。”公司总经理陈路说,相较于此前采用的环锭纺纱工艺,涡流纺纱机将生产效率提升了25倍,工人也只需原来的1/10,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气废水排放。
传统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来,纺织行业加快应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稳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行业提质增效打开了新空间。截至2022年底,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评估指数达到57.1,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6%,智能制造就绪率为14.6%;服装“三衣两裤”单机与流程自动化基本实现,示范企业生产流程中自动机使用率达到8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达到56.8%。
智能化改造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实现了绿色转型。
“2002年时,染1公斤布需15公斤水,现在只需4公斤。”浙江越新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濮坚锋介绍,水耗的大幅减少源于设备的更新换代。
越新印染的数字化改造始于2018年。“每台80多万元的气流缸染色机,新上了91台。加上对前道设备、管控装置等进行改造,总投入1.2亿元。”濮坚锋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改造前,加工1米布的直接成本为2.2元,改造后只需1.7元,以一年加工约1.7亿米布计,可节约成本8000余万元,“不到两年,改造成本就收回来了,后面还可持续产生效益。”
印染是纺织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其废水排放量约占整个纺织业的70%。近年来,随着绿色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的持续推广应用,印染行业清洁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据行业协会测算,近十年来,印染行业废水处理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0%左右、80%左右、90%左右,单位产品水耗下降40%以上,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30%以上,水重复利用率由15%提高到40%。
升级改造需要投入真金白银。纺织行业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90%。为解决中小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不少地方采取了务实举措。
“我们成立了产业更新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盛泽镇经济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孙健说,政府建立了自主更新项目库,首批共130家企业入选,由专人和企业对接,还派出数字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团队的技术专家进驻企业,及时解决改造过程中的难点堵点,“企业尝到了转型的甜头,变得敢闯、敢干,信心更足。”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千行百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废旧服装、边角料等废旧聚酯材料通过化学分解还原为聚酯,塑料瓶回收后经去杂、混料、熔融、纺丝等工序再造成丝……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8个废旧塑料瓶抽出的涤纶丝就可以织成一件男士POLO衫。
“为了研发出可降解的原材料,我们攻克了熔体粘度均化关键技术、大容量生产再生纤维、长周期聚合运行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盛虹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梅锋说。
更绿色更轻盈,是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之一。“店里300多种自主开发的醋酸面料,最贵的要卖100多元每米。”浙江大树纺织科技负责人说,醋酸面料取材于棉花等天然植物,质感柔软、吸湿透气性强,又不易起静电、不吸附灰尘,适合制作高档女装,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纺织企业在立足消费者需求研发新材料、推动功能升级的同时,也瞄准了千行百业的原材料需求,持续拓展市场。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超纤仿麂皮材料,用于汽车座椅、顶棚、方向盘等部件。”在柯桥区浙江梅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能向记者展示了用于制作汽车内饰的先进面料,“我国汽车产业稳步发展,给汽车内饰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钱能告诉记者,超纤仿麂皮材料兼具皮料的质感和布料的柔感,还有耐摩擦、恒温隔热等特点,广受业内认可,“当前,我们已与市场上80%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达成合作,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近70%”。
大国重器中也有“纺织力量”。“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实现全线贯通,需将重约6000吨的钢筋混凝土接头吊装进海底28米深处。吊装带就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蠕变海洋用涤纶工业丝制成的。”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汤方明说,施工过程中,4根由13万余根高强纤维丝组成的40厘米粗吊装带,又稳又准地完成了吊装任务。
类似应用在各行各业还有很多:树脂基碳纤维材料重量轻、刚度强,可用在C919大飞机机身上;熔融纺丝纤维生物相容性好、耐用性强,制成的可吸收支架可被用于医疗临床手术;电子级玻璃纤维纱绝缘性好、机械强度高,被广泛用于风电叶片的制作。
“我国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已从‘跟跑’阶段全面进入‘并跑、领跑’阶段,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全世界比重超过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种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下一步纺织行业将聚焦关键基础材料及纳米纤维、智能纤维等前沿纤维材料,继续开发高性能纤维、产业用特种纤维等产品,全面夯实纺织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借助跨境电商“走出去”,提升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影响力
9月,米兰国际时装周;10月,盛泽纺博会;11月,世界布商大会……下半年,主营休闲、时尚女装面料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浙江朗贝尼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晓鸣频繁参加国内外展会,推广品牌,拓宽销路,“希望把中国设计与中国品牌带到国际舞台,让世界了解我们的创新文化与工匠精神。”
作为纺织大国,我国有着全球最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但一直欠缺国际知名品牌。近年来,凭借过硬的品质和新颖的设计,一些中国纺织服装品牌逐步在国际市场站稳了脚跟:波司登羽绒服销售量、销售额实现全球第一;亚光家纺的巾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占比领先;孚日毛巾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6万吨,居全球第一。据统计,46家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名单的消费品牌企业中,32.6%已在国外市场开设了线下店铺。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也为我国纺织企业加快“走出去”提供了有利契机。
金蝉窗帘,1988年创立的老国货品牌。2017年,线上直播刚刚兴起,他们便入驻亚马逊平台。“2020年至今,平台销量年增速稳定在20%至30%,去年平台销售额达到7000余万元。”金蝉窗帘董事长杨来荣感慨,跨境电商让金蝉品牌打开了国际市场。
“2022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电商B2B(企业对企业)交易额达6万亿元左右,服装家纺网络零售额突破2万亿元,均保持稳定增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副会长徐建华表示,跨境电商已成为纺织业企业和品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交易成本、实现快速响应以及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有效路径。
纺织品牌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也在提升。“近年来,纺织服装品牌建设与时尚设计全面进入以自主原创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东方美学、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逐渐成为时尚主流。”孙瑞哲说。当前,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原创潮流品牌消费规模占品牌消费的比重已超过15%。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持续推进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力争到2025年,形成20家全球知名的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国时尚引领力。(记者 刘温馨)
来源:人民日报
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述评:中国经济,无惧风浪立潮头
原标题:中国经济,无惧风浪立潮头
——二〇二二年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述评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重要之年,船行中流,书写不寻常的一页。
今年以来,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多变。
砥柱中流,折冲千里。在发展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举旗定向:“我们有信心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争取今年我国经济发展达到较好水平。”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我们抗灾情、促弱苗、抢农时,夺取夏粮丰收;畅循环、减税费、保主体,稳住经济大盘。
笃行不怠,稳中求进。我们战疫情、稳就业、保供稳价,兜牢民生底线;强链条、增后劲、持续创新,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的主动权。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有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中国号巨轮迎风搏浪心如磐,无惧风浪立潮头。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企稳回升
将2022年中国经济“半年报”以月度曲线标注,这是一条惊心动魄的V形反转。
1月、2月开局良好,经济数据释放积极信号;3月,国内疫情反弹、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陡然增加,经济运行出现波动;4月,主要经济指标回落,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站在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迎难而上。
疫情要防住,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截至7月20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覆盖人数超2.36亿人,其中完成全程接种人数超2.23亿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9.45%和84.5%。
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各地区各部门从严从细抓好疫情防控,筑牢疫情防控屏障。深圳实施分区分级管理,迅速开展核酸检测;吉林严格落实“四早”措施,推动实现社会面清零;25个省份的5万余名医务人员以及军队医疗队员驰援上海;北京深挖细排风险点位,以最快速度阻断疫情传播链条……截至8月2日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29802例,累计死亡病例5226例,我国是世界主要大国中,新冠肺炎发病率最低、死亡人数最少的国家。
经济要稳住,宏观政策靠前发力、持续加力,微观措施加快落地、精准有力。
支持更给力,帮扶更解渴。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比上年增加约1.5万亿元,增长18%,增幅为近年来最高;截至7月20日,全国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万亿元,其中,2000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超过去年全年退税规模的3倍;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同期多增6329亿元,3项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政策“组合拳”,多点发力、形成合力。
纾困更全面,落实更高效。对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企业及17个其他行业的困难企业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提至90%,大型企业提至50%;调集人员物资驰援疫情严重地区、建立“白名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信贷资源倾斜;开展涉企“三乱”问题专项整治……政策“及时雨”,速享尽享、免申即享。
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快落地生效,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其中二季度增长0.4%,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有进。
看主要指标,经济底盘坚实稳固。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远低于欧美国家价格涨幅。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第二个月回落,降至5.5%。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3%,快于经济增速。
看重点地区,市场信心加速恢复。6月,吉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多项经济指标明显改善,上海经济总量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4.3%。二季度,31个省份中,有26个省份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增长。1至5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51.4万户,在较大基数的基础上实现正增长。我们经受住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严峻的疫情防控考验,企业预期持续改善。
看内生动力,创新驱动持续向好。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2%,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4.1个百分点;15.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3.4万件,同比增长23.4%;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新建建筑“绿色化”已超90%,高质量发展动力十足。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回首半年,面对内外部阶段性、突发性因素冲击,我国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企稳回升。这有力证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只要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风险考验。
化危为机、赢得先机——
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特别是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尤其是粮食、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
深刻洞察时代大势,准确把握历史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深谋远虑,“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抗灾情、抢农时,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今年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则是战略问题。”
4月10日,海南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6月8日,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放眼广袤田野,总书记思虑深远:“民以食为天。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我们中国的农业专家,也要靠我们中国的农民,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粮食安全的目标。”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各地区各部门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克服疫情多点散发、农资价格高位运行等困难,以超常超强的力度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稳种粮预期,中央财政安排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资金60多亿元,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
抓促弱转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今年累计派出62.4万人次进村入户,推动1.1亿亩晚播麦普施一遍返青肥、冬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
推机械化抢收,今年夏收期间,全国投入麦收的联合收割机超过65万台,连续13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000万亩。
环环紧扣抓得牢,天道酬勤助丰收。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48亿斤,创历史新高,且全国优质专用小麦比例达到38.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当前,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藏粮于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半年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7377万亩。落实“藏粮于技”,持续改善农机装备条件,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扎实开展种业振兴行动,首次审定一批绿色、专用和耐盐碱小麦品种,把大国粮仓的根基夯得更实。
——增产量、促转型,保障能源安全清洁供应。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特别是供电供热,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和社会稳定大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
从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到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强调,“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国情,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再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强调,“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安全念兹在兹。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各地区各部门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推进能源革命,多措并举保障市场供应,能源生产稳定增长。
立足当前,持续提升能源保障能力,能源稳价效果显现。今年以来,煤炭供应安全兜底,油气加大勘探开发,电力供应保障有力。上半年,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原油产量超1亿吨,天然气产量1096亿立方米。截至6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4亿千瓦,燃气发电顶峰出力明显增加。目前,我国居民用电、用气价格始终保持基本稳定,与美欧等经济体电力、燃气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鲜明对比。
着眼长远,推动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今年以来,我国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全部开工;优化电网调度,促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多发满发、能用尽用,上半年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2.8%。当前,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基本形成,绿色发展的大动脉蓬勃有力。
——保通畅、强研发,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聚焦畅通交通物流,保障市场主体运行;着力锻长板补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强化物流保通保畅。督促指导各地严格落实查验不劝返、检测不等待、核酸不重检、政策不加码的要求;设置“非接触式”物流中转场地;推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车贷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落地见效……6月24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达到748万辆,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8.3%,产业链供应链保通保畅,支撑有力。
紧盯补短板,着力扬优势,抢抓转型升级先机。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新型显示、智能光伏、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个百分点,产业链供应链提质升级,根基强壮。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回首半年,中国经济在战胜一次次考验中成长。这有力证明,只要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就一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
今年以来,“三重压力”叠加超预期变化,挑战前所未有。越是发展承压,越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下去。”
从完善顶层设计出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变强;完成反垄断法修改,自8月1日起施行;《“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推动全面形成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今年以来,强规划,促改革,畅通经济循环的“施工图”更明确。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川藏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沿江沿海等交通战略骨干通道重点路段、广州深圳等一批枢纽机场改扩建工程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数据中心规模达54万标准机架;上半年我国新建5G基站42.9万个,5G基站在移动基站总数中的占比达17.9%,较上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疏梗阻,补短板,畅通经济循环的“任务单”更清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最本质特征。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看,新型举国体制彰显优势。北京冬奥会26个比赛场馆全部使用“绿电”,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今年以来,自主创新成果更加丰硕饱满。
听,自主创新引擎轰鸣神州。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科技计划和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成长壮大……今年以来,国家创新体系更加高效顺畅。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
遥望茫茫大漠,和田至若羌铁路通车运营,新疆洛浦、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地结束不通火车的历史,和田地区群众的出疆路程缩短1000多公里。
俯瞰滚滚长江,白鹤滩—江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竣工投产,线路全长2080公里,四川水电“闪送”江苏仅用7毫秒,每年输送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南京半年的用电量。
利眼前,惠长远,重大工程有序推进。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1%,增速比1至5月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上半年,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担重任”。
助回升,挖潜力,促进消费多措并举。浙江省金华市推出总价值1亿元的金华文旅(暑期)消费券,福建省安溪县落实新能源汽车配套优惠政策,一个月减免购置税138万多元……一系列促消费“组合拳”持续发力,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降转升,同比增长3.1%。上半年,夯实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升级型消费“挑大梁”。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今年1月17日,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掷地有声:“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将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
南海之滨,于海南海口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展区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较首届增长25%;
西北边境,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中欧班列跑出合作共赢加速度,上半年新疆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约2.5倍,超去年全年规模;
辽宁沈阳铁西区,华晨宝马里达工厂生产线上,机器人巨臂挥舞,150亿元总投资创下宝马在华单项投资之最;
早早锁定第五届进博会的新西兰纽仕兰乳业,将借助平台首发新品,公司全球研发总经理罗伊亮出数据,企业在华鲜奶销售从每周3000瓶跃升到最高每周8万瓶,是参加首届进博会前的26倍。“我们的牛奶销售业绩,就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生动证明。今年投放到中国市场的高端牧场奶源将增加50%。”
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9.4%,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7.4%,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开放磁力持续释放。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回首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总体稳定。这有力证明,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但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我们完全能够化险为夷、化危为机,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坚定信心、迎难而上——
增强历史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重要之年,时间过半,中流击楫,中国号巨轮能否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7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有利条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认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着力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挑战前所未有,压力历史罕见,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我国发展仍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
——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不惧风雨、矢志不渝。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
回首半年,回望十年,过险滩,闯难关,我们能够履险如夷,从容应战,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是中国经济化危为机、破浪远行的根本依靠。正如“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创始人、墨西哥学者海因茨·迪特里希所言,“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先锋者的性质,执政党的素质正是中国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共克时艰、百折不挠。
回望十年来的风雨兼程:战疫情、斗洪峰,反贫困、建小康,稳经济、促发展,化危机、应变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我们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
回首半年来的大战大考:我们成功举办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展现了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大上海保卫战,疫情防控经受住了武汉保卫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为我们攻坚克难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有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我们迎难而上、底气十足。
信心源于实力。220多种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从“嫦娥”落月、“蛟龙”深潜到“复兴号”领跑,我们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到第十二位。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今天的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14万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多;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在破解难题中增强活力,在缩小差距中厚植优势,动力强劲、潜力十足。
——有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我们守望相助、锲而不舍。
这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中国。大山深处的云南贡山独龙族,告别天梯,公路通乡,整族脱贫,“直过民族”一步跨越千年;湘西十八洞村的苗寨,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有了新产业……奔着问题攻坚,不让一人掉队,“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中国人的日子越过越敞亮。
这是怡然静好、欣欣向荣的中国。移动“秒付”,让中国人率先“一部手机走天下”;家庭医生,让村民有了“健康管家”;我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202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有质量。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我们不但已经书写,还将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有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我们勇毅前行、坚韧不拔。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是航天员王亚平的深情告白。半年来,神舟十三号平安“回家”,神舟十四号再探苍穹,中华民族在浩瀚寰宇擘画新的坐标点。
“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这是教师张桂梅的无悔誓言。不顾疾病缠身,她扎根边陲山区,创办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让数以千计的贫穷女娃以知识改变命运。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这是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澄澈的爱。几十年来,卓嘎、央宗姐妹抵边放牧巡逻,将国旗挂遍走过的每一条路,践行了“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庄严承诺。
涓涓细流汇成沧海,片片砖砾构筑长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丰厚滋养,中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振奋昂扬。
十年如鉴,洞见未来: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历史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没有任何风浪能够阻挡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美好的彼岸。
*** ***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实践为证,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
时间为证,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日报记者 陆娅楠 邱超奕 丁怡婷 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