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昌 府
东昌之名始现于元至元十三年(1276 年)。其得名缘由有两种说法,其一,因徒骇河向东北流经茌平县遥昌乡;其二,聊城自秦代起便隶属于东郡,取 “东” 字再加上蕴含吉祥寓意的 “昌” 字,故而得名。至明洪武元年(1368 年),东昌路被改为东昌府。直至 1998 年 3 月,东昌府区正式设立。东昌府古城池所处位置与布局形似凤凰,因而向来有着 “凤凰城” 的美誉。
当地流传着一则传说。往昔,聊城一带曾是广袤的梧桐林,其间栖息着一对凤凰,它们统领着林中百鸟,生活安宁且幸福。然有一年,洪水泛滥,一条来自东海的恶龙侵袭此地,将凤凰驱离,此地瞬间沦为汪洋一片,人们称之为东州湖。地方官员见湖光潋滟,周边林木繁茂、花草盛美,遂萌生在湖边筑城之念。但工匠们皆因工程艰巨而不敢应承。就在此时,王东与王昌挺身而出,自愿承担建城重任。原来,此二人竟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之子。在王东、王昌建造城池之际,凤凰引领百鸟衔来木石等建筑材料,不久,一座巍峨的湖城便拔地而起。人们为铭记凤凰于建城过程中的功绩,遂将此城命名为 “凤凰城”。
后来,东海恶龙再度兴风作浪,妄图摧毁新建之城。王东、王昌毫不畏惧,奋力与恶龙激战。恶龙不敌,逃往东海,途中扒出一条水道,企图引海水灌城。为拯救凤凰城的黎民百姓,王东、王昌毅然钻入水下,以身躯堵住水道。百姓们感怀兄弟二人舍身护城、拯救众生的崇高品德,于是将 “凤凰城” 更名为东昌,以志纪念。
东昌府
临清
临清,一座历史源远流长的城市。早在西汉初年,此地便以清渊之名开启了县制历程。至后赵建平元年(公元 330 年),因其紧邻清河(即卫河的古称),遂更名为临清县,“临清” 之名自此诞生,且沿用至今,已然走过了 1676 年的漫长岁月。
临清市荣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美誉,其历史底蕴深厚凝重。向上追溯至商周时期,这里乃是 “王畿之地”;战国之际,又成为齐赵两国的重要边城。自西汉设立县制起,悠悠两千余载岁月悄然流逝。而在元明清时期,凭借运河之利蓬勃兴起,跻身当时闻名遐迩的四大运河名城之列,数百年的昌盛繁华与丰饶富庶由此铸就。身为 “千年古县”,临清的地名文化特质可精准概括为 ——“源深流远、绚丽多姿”。它巧妙地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商业等多元要素融为一体,广泛吸纳融合各方元素,多种体系相互交织,进而塑造出极具特色的区域地名文化风貌。传统古地名宛如岁月的忠实见证者,默默记录着一方百姓生存与发展的漫长轨迹,无疑是珍贵无比的民族文化瑰宝,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值得后人悉心呵护与传承。
临清
高唐
高唐,其名源于境内往昔存有唐山,此地处于沼泽中的高地之上,故而得名。据古老的地方志记载,上古时期这里乃是爽鸠氏的故地,而爽鸠氏乃上古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刑官。春秋之时成为城邑,西汉正式设置县制,元、明、清三代则设立州府,其历史迄今已跨越四千余年之久,当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高唐占据着 “居中原冲衢” 的关键地理位置,拥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之地,北拱神州之域,战略地位极为显要。有文字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 2800 多年,志书中称其 “桑蚕之富为山东名郡”,“货以木棉甲于天下”,由此赢得了 “金高唐” 的美称。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出了璀璨夺目的文化,高唐境内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星罗棋布。战国时期的齐盼子墓、三国时期的华歆墓、东魏时期的房公墓、宋代的兴国寺塔、清初的文昌宫大成殿等均保存相对完好,它们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价值、考古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依照《水浒》传说重新修建的柴府花园、三眼井、李逵井,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古建筑群的迷人风貌。新近开馆的孙大石美术馆内,藏画琳琅满目,文物汇聚一堂,精品佳作接连不断,为县城注入了崭新的文化活力与内涵。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贤豪杰与奇人异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华歆、历史学家华峤,唐代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吕才,金朝的左丞相王懋德等,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建立功勋、独树一帜,引领时代风尚。作为闻名遐迩的 “书画艺术之乡”,高唐丰饶的文化土壤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书画大家。国画大师李苦禅、当代画坛的孙瑛、李燕、谢家道、辛守庆等著名书画家皆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在他们的示范与引领之下,全县群众性的书画艺术活动蓬勃开展、蒸蒸日上,形成了一种人人皆能挥毫泼墨、个个都在研习丹青的浓郁文化艺术氛围,彰显出高唐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感染力。
高唐
茌平
茌平区,其得名颇具传奇色彩。县内有一座独特的山,整座山皆由赤红色的石头构成,因而此地最初发音为 “赤”。此山位于曾经被淤积的渤海区域,随着时光流转,黄土逐渐淤积并覆盖了山尖,致使赤山演变成了平坦的陆地,之上草木繁茂,杂草丛生。相传,孟尝君曾于此地广纳贤才,养仕多达三千。当时的仕人提议,将 “草” 与 “仕” 组合成字,再取赤山之音,于是便有了 “茌(chi)平” 这一地名。值得一提的是,“茌” 字在字典中仅专门用于此地地名
茌平历史源远流长,人文荟萃,地灵人杰。这里是声名远扬的铝城枣乡,也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发源地,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称号,更是全国粮食生产的先进典范县以及全国双拥模范县。它在工业、农业、文化艺术以及军民共建等诸多领域均展现出卓越的成就与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无限的发展潜力,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大地闪耀着独属于自己的光芒。
茌平
东阿
东阿县,其名称的起源蕴含着独特的地理意义。县域之内,北临奔腾的黄河,南有济水蜿蜒向东流淌,河流的曲折回环造就了高大的丘陵地貌,故而得名 “阿”。在古时,名为 “阿” 之地有二:位于赵地的称作西阿,处于齐地的则是东阿,此地便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之处。
东阿县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岁月悠长。东阿设邑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之中。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始,它作为齐国西部边境的一座小城邑,最初名为柯,随后改称阿。至秦代废除封建制度而设立郡县时,正式定名为东阿县,归属东郡。
东阿阿胶闻名遐迩,誉满中外。自远古以来,它便被尊称为 “补血圣药” 以及 “滋补国宝”,从汉唐盛世直至明清时期,始终是皇家专用的贡品,其历史迄今已达三千年之久,东阿县也因之被盛赞为中国阿胶之乡。不仅如此,东阿还是著名的中国喜鹊之乡、中国杂技艺术之乡,并且荣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等诸多殊荣,享有 “万户喜鹊吉祥地,千年阿胶福寿乡” 的美誉。这片土地上,阿胶文化源远流长,喜鹊欢歌吉祥满溢,杂技艺术精彩纷呈,生态环境优美宜人,养生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处处彰显着东阿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客商,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与投资兴业的热土。
东阿曹植墓
阳谷
阳谷,这一古老的地名,最早现身于公元前 4 世纪孔子所著的《春秋》典籍之中,在这部儒家经典里,孔子曾四次提及阳谷,足见其历史之久远。在春秋时期,阳谷分别隶属于齐国的柯邑以及卫国的桃丘邑,亦有阿邑之称。至秦国时,阿邑更名为东阿,彼时此地成为楚汉相争的重要区域,汉朝建立后正式设置东阿县。隋朝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阳谷县得以设立,其县名取自东阿县界的阳谷亭,而后在宋景德三年(公元 1006 年),县治所迁移至孟店,也就是现今县政府的所在地。
阳谷县内的地名起源,恰似一部部鲜活的历史长卷,大多承载着精彩纷呈的历史记载与动人传说。景阳冈上,武松打虎的英勇事迹传颂千古,那是力量与勇气的象征;博济桥边,笪公卸任留犊的佳话彰显清正廉洁,成为后世为官者的楷模;会盟台上,齐桓公伐楚明志的故事诉说着往昔的政治风云与雄图霸业;狮子楼中,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情节扣人心弦,反映出民间对于正义的执着追求。这些地名背后的传说与故事,不仅丰富了阳谷的文化内涵,更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历史的遗迹,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力量,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传承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阳谷狮子楼
莘县
莘县,犹如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文化宝库,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文明古邑。追溯至遥远的新石器时期,这片土地上便已有氏族部落繁衍生息。在如今的观城一带,曾闪耀着夏朝国都的光辉,一代贤相伊尹在出仕之前,也曾于此隐匿踪迹,躬身耕种,留下了贤能之士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春秋时期,此地为卫国的莘邑,秦朝时设置阳平县,直至公元 606 年(隋大业二年),正式定名为莘县。经考证,莘县乃是龙山文化遗址的重要所在。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莘县位于黄河故道之畔,彼时水草丰美,人类依傍着繁茂的草木栖息生存,对这片肥沃的土地进行了早期的开拓与经营,并逐渐形成了众多聚落居地。
悠久的历史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还留存下了众多珍贵的名胜古迹与意义非凡的红色景点。燕塔高耸,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文庙庄严肃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理想;武阳城遗址默默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更迭;伊尹耕莘处,让人不禁遥想贤相曾在此地的辛勤劳作与远大抱负;孟洼汉墓遗址则埋藏着古代文明的神秘与厚重。而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陈列馆、冀南区党委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更是记录着近现代莘县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教育基地。这些古迹与景点,如同繁星点点,点缀着莘县的历史天空,吸引着无数后人前来探寻历史的足迹,感受文化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力量,使莘县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褪色。
莘县站
冠县
冠县历史悠久,始建于隋开皇 6 年(公元 586 年),彼时称冠氏县,其名源于古 “冠氏邑”。关于春秋时期 “冠氏邑” 的来历与含义,有两种传说。其一,晋国有位擅长设计制作冠(帽子)的官吏,其作品新颖美观、舒适且能彰显官阶、贫富、贵贱、尊卑,备受晋侯青睐,晋侯赐其姓冠氏,并封地于此,其家族以职业为姓,封地便称为冠氏邑。其二,晋国规定对有战功武将由晋侯亲授饰有鸟翎的桂冠以表功绩。当时有一武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且功勋卓著,获晋侯授冠并赐姓冠氏,后转文官任邑大夫,其封地遂以姓为名冠氏邑。
冠县自然资源丰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鸭梨之乡、中国毛白杨之乡,更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截至 2012 年,林木覆盖率高达 40%,大地之上绿树成荫,生态环境宜人。
冠县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声名远扬的查拳、柳林花鼓、郎庄面塑皆发源于此,且均荣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瑰宝承载着冠县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冠县独特而璀璨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与游客前来探寻其魅力。
冠县梨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