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八角鼓
八角鼓是盛行于清代的曲艺曲种,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八角鼓的起源,传说不一。始见于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记载:“八角鼓,形八角,手击之以节歌,都门有之。”《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记载,“八角鼓原是满族在关外牧居时的民间艺术。满族人民常在行围射猎之暇,以八角鼓自歌自娱。”又说:“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形成于“清康熙、乾隆时期”,“乾隆、嘉庆以后,已无专业艺人,仅由八旗子弟做非营业性的演出,清唱于厅堂筵席之前。”
聊城濒临大运河,清代中叶,北京八角鼓流传到聊城,受到当地城乡居民的喜爱,改用当地方言语音演唱,并吸收了岭调、靠山调、马头调等民间小曲,以及河南鼓子曲的一些曲牌,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曲艺形式。当时,北京八角鼓流传到济宁、胶州地区,分别称为济宁八角鼓、胶州八角鼓,后来统称为山东八角鼓,而聊城八角鼓是其重要支派,流传最盛。
最早传唱聊城八角鼓的是博平盲艺人褚连登,擅长自弹自唱和巧变丝弦,后来习者渐多,流传日广。早期多是业余爱好者演唱。清代末年盛行以后,职业艺人渐多。除清唱段儿书外,又有褚连登的再传门人吴化洽、展永福开始将八角鼓唱段化妆演出,遂使聊城八角鼓具有了清唱段儿书与化妆彩唱两种演出形式。
聊城八角鼓属于曲牌联套体唱腔结构,开头都用鼓子头、阴阳句,中间使用的曲牌视内容情绪而变化,结尾多用垛子或鼓子尾。表演以唱为主,辅以表情动作。早期只用三弦伴奏,演唱者以八角鼓击节。后来伴奏乐器逐渐充实,增加了扬琴、琵琶、二胡等弦乐器和节子板、小钹等打击乐器。化妆演出则有专门乐队。
聊城八角鼓曲目丰富。清唱大段有《送穷神》《耗子告猫》《王二姐摔镜架》《长坂坡》《灞桥挑袍》等。清唱小段,近于北京的岔曲、腰截,多半是咏事咏物、抒情写景之作,有《黄菊开放》《秋景萧条》《尼姑思凡》《牡丹花开》《雁燕催舟》等。化妆演出节目也可清唱,多半是反映民间生活的作品,有《何先生教馆》《母女顶嘴》《老少换》《王小赶脚》《断桥》《王大娘探病》等,长篇书有《莱芜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聊城八角鼓进行了发掘整理。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曾记录著名艺人逯本荣、史广义演唱的不少传统曲目和音乐唱腔,促进了它的发展。
聊城八角鼓的牌子曲调在艺术表现上极为丰富,可一人唱,也可多人唱,作一人称二人称三人称。内容有故事情节,在演唱中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万千,时而如高山流水,高瀑低泻,浪涛急流,时而又莺歌燕语,情意缠绵,它用淳朴的聊城方言演唱和表白,深入浅出,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成为聊城具有特色,独树一帜的民间艺术。
聊城八角鼓是研究明清曲牌、曲谱、八角鼓唱词、唱腔的有力佐证,是东昌府区民间曲艺的代表,也是研究当时运河沿岸民间曲艺的珍贵资料和活的蓝本,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从民间文学和民间音乐而言,都是丰富而宝贵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自《聊城文化遗产大观》
民间文艺表演队在表演八角鼓唱段
更新老调 填上新词
百年八角鼓焕发新神韵
聊城八角鼓,如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逢年过节,在聊城开发区北城街道文化大院经常举办《八角鼓》汇演,八角鼓说唱节目《丰收的歌儿献给党》也时常亮相。在聊城素有“八角鼓看冯庄”之说。在开发区冯庄连心八角鼓艺术团的传唱下,目前,如今八角鼓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艺人曾进京录制八角鼓唱段
清朝和民国时期,聊城民间唱八角鼓的比较多,聊城八角鼓艺人每到晚上在广场、路口凑到一块,一人拉弦,后面的几人就唱。人多了各扮各的角色,人少了,也可以一边拉弦,一边客串多个角色演唱,而老百姓搬着凳子坐在周围欣赏。
上世纪50年代初,供职于文化部的聊城文化名人李士钊,意识到家乡的八角鼓面临传承难的问题,为了保留住聊城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八角鼓演唱艺人逯本荣等邀请到北京,将唱段录制成唱片和磁带,进行挖掘整理,并再度引发艺术传承的一次小高潮。
李士钊除了邀请聊城老艺人进京挖掘《八角鼓》并将其录成音质版本外,还出版了《八角鼓》油印本。在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该书部分影印资料中,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注意到,1954年出版的这本《八角鼓》油印版本书扉页上,标明了“李士钊编辑、逯本荣口述、王助山整理”。“八角鼓”几个字下方括号内写有“山东聊城的一种曲艺”,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印,共印了1000册。
八角鼓曾连演多天不重样
李士钊在书中说,农民们自己所主办的“八角鼓”晚会,在一个地方常常连续演出一二十天。节目自然是天天变换,没有重复的。演出的日子经常挤满了观众,一般都在一个广场上用长凳子排成一个方阵形的临时剧场,成百上千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观众甚至席地而坐。剧场中央摆放着一张八仙桌,桌上放着一盏方形座灯,此外还摆上些点心、茶水之类,专供演员和乐师们食用。桌子后面是乐师们的席位(三弦、八角鼓、节子、齐钹、碟子,偶尔也有加用月琴或扬琴伴奏的),演出的时间大半从黄昏上灯时开始,直到午夜才散。逯本荣的“八角鼓”曲艺是从著名民间艺人吴化洽传授下来的。吴化洽曾在聊城驴市口摆青菜摊,在演唱方面造诣很深,声望也很高。
从李士钊编纂的《八角鼓》油印版本上看出,解放前后,在聊城流传的八角鼓唱段主要有《四时农家务》《小二姐做梦》《佳人算卦》《王婆骂鸡》《快走总路线》《老来难》《尼姑思凡》《打面缸》《送穷神》等。
八角鼓焕发新生机
聊城八角鼓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后,开发区冯庄的李以章和老艺人逯焕斌被命名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开发区冯庄,在八角鼓、三弦、节板等乐器的伴奏下,十余名村民经常唱八角鼓,快慢交错、说唱结合的表演形式让人报以掌声。
2016年,冯庄村建立聊城首个八角鼓传习所,组建了聊城八角鼓艺术团。每年正月十五,冯庄连心八角鼓艺术团都要到附近村庄演出,很受欢迎。村里给买了八角鼓、三弦等乐器和服装,新作品不断涌现,题材多是当今的新人新事。
据了解,冯庄连心八角鼓艺术团已挖掘整理出《井台会》《审椅子》《夺印》《老少乐》《要嫁妆》《王大娘探病》等20多个传统剧目,为了更好地留存,还编辑成册,刻印成光盘。一些老调还进行了更新,填上新词,为八角鼓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以更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为了把八角鼓发扬光大,开发区专门制订了计划,使八角鼓保护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每年筹集一定的保护发展经费,对八角鼓的挖掘整理传承活动等全力支持。成立专门的由北城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和专家学者参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培养接班人,继续扩大艺术团接班人数量。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