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成效显著我区招商引资计划已引进项目五千多个,合同投资超万亿元2、2023年终中国科技盘点之能源科技篇:能源绿色转型 澎湃发展动能3、全力稳增长广西印发通知提出26条措施
成效显著我区招商引资计划已引进项目五千多个,合同投资超万亿元
8月9日,记者从广西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新闻发布会获悉,2016年以来,全区共引进合作项目5057个,合同投资金额10048亿元。按可比口径,内资、外资到位资金是“十二五”同期的1.66倍。项目的落地,将带动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5057个项目中,有许多是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比如,中国储能材料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56亿元,在防城港经开区建设钒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投资122亿元,建设储能材料产业园项目。钒钛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产25万吨工业钒、150万吨酸溶性钛渣,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钒钛新材料生产基地。钒、钛分别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和“战略金属”,广泛用于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
网络图片
此外,还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30亿元,在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区建广西生态铝工业基地项目;广西天桂铝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亿元,在靖西市建设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等。
在战略新兴产业方面,引进了投资100亿元的桂林华为产业园项目、投资20亿元的比亚迪新能源车产业基地项目、投资30亿元的桂林中兴通讯产业园项目,以及总投资20亿元的桂林浪潮双创科技园项目。其中,比亚迪的项目计划在桂林建设跨座式单轨产业和年产能5000辆规模的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两个项目投产后,3年内综合产值不低于100亿元。
据悉,广西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目标,2016年至2018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2016年1月至今年6月,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10481亿元,完成行动目标的52.4%。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刘冬莲
点赞(0)
2023年终中国科技盘点之能源科技篇:能源绿色转型 澎湃发展动能
能源科技持续创新,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了强劲动力。在“双碳”目标背景下,2023年,中国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不仅在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传统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取得突出成就,而且在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科技领域获得诸多新突破,进一步提高了绿色能源在整体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在推进能源生产科技和节能科技创新的同时,中国发力促进储能、能源传输和配置领域的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澎湃的动力;同时,大力促进国际能源科技合作,倡导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方案。
打造“大国重器”
传统能源捷报频传
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水电等通常被称为传统能源,中国在这些领域科技创新基础雄厚。今年,相关科技创新均取得较大突破,有些创新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取得良好效益。
煤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推进煤炭科技创新一直是能源领域工作的一大重点。2023年,煤炭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采煤硬件装备和软件平台取得的重大突破。在硬件建设方面,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在3月初和8月下旬接连推出“大国重器”:煤科威龙”智能化矿用岩巷φ3660全断面组合式盾构掘进装备、高智能化高端采煤机MG1250/3430-WD系列采煤机。前者为全球首创、掘进速度比现有同类机械提升超过3倍,把岩巷掘进速度从月进尺100米提至300米—500米以上,减少人工作业60%以上,实现安全、高效、智能、绿色、环保掘进。后者为全球首台套最大功率采掘机械,创世界采掘机械发展新纪录,集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诊断与智能通信于一体。在软件建设方面,11月中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深地科学院发布了国内首套数字岩石力学开放平台,融合了传统岩石力学理论和数字技术,能够支撑岩石力学基础研究、煤矿灾害工程防控等多个应用场景,推动煤炭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11月15日,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深地一号”跃进3-3XC井完钻井深达9432米,刷新亚洲陆上最深井纪录,为进军万米超深层提供重要技术和装备储备,探索形成超深层油气优快钻井技术体系,实现了由“打不成”到“打得快、打得准”的重大跨越。目前,“深地一号”顺北油气田基地钻探深度超过8000米的井达108口,连续6年获得油气重大突破,已落实4个亿吨级油气区。
2023年是中国核电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丰收之年,中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品牌“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项目工程、第四代核电工程项目都迎来重要时间节点。3月25日,西部地区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国广核集团广西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试验,正式商运。5月5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五、六号机组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主的第三代核电型号标准体系。12月6日,中国第三代核电技术另一个品牌“国和一号”的数字孪生核电站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在山东荣成正式投用,这是世界首个满足电力研究协会标准的数字孪生核电站。在同一天同一座城市,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荣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商业示范工程圆满完成168小时连续运行考验,正式商运,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水电科技工程领域佳音频传。9月和11月,黄河流域最大水电站即黄河拉西瓦水电站工程、世界第二大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工程,陆续完成竣工验收和竣工安全鉴定。这表明,中国水电科技工作者近年来开展的坝工科技创新、水轮机组科技创新等经受住了工程实践的严苛考验,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骄人成就。以此为基础和支撑,中国水电事业继续大步向前。临近年末,总装机容量2400兆瓦、雅砻江流域在建国内装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孟底沟水电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推进绿色转型
新兴能源加速发展
风能、太阳能被认为是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绿色能源,近年来在国家能源转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2023年,中国风能、太阳能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特别是在大功率风机研制方面。
11月10日,由东方电气集团联合中国华能研制的全新一代18兆瓦海上直驱风电机组下线,这是目前已下线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海上直驱风电机组,可抵御超强台风。该机组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风速下,单台机组每年可输出7200万度,可满足4万户普通家庭1年的生活用电。在此约1个月前,全球最大陆上风电机组——三一重能15兆瓦风电机组在2023北京国际风能大会上推出。在风电科技推动下,中国2023年风电装机规模将有望完成约4.3亿千瓦的目标。
风电科技创新永无止境。2023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可再生能源技术”重点专项申报,其中包括“新型高空风力发电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旨在探索新型高效高空风力发电实现机理,提出大功率新型高空风力发电解决方案。11月底,总投资约10亿元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在广东汕头开始建设,该平台是支撑风电前沿研究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成后,将成为国际最大、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机组地面传动系统试验研究平台,填补业内空白。
33.9%!11月3日,由一家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叠层光伏电池创下了光电转化效率新的世界纪录。就在几个月前,该企业另一款光伏电池转化效率进入世界前三。转化效率提升的同时,光伏材质也在创新。7月23日,银河航天灵犀03卫星发射入轨,其配备的“太阳翼”就带火了柔性光伏,其轻、薄、柔、可弯曲等特点决定了其拥有空前广阔的应用前景。
光伏技术创新促进光伏产品性能提升、价格下降、产业应用扩大和振兴。据统计,在光伏组件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7席。2023年,中国光伏继续快速增长,前10个月,新增装机容量达1.43亿千瓦。到6月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约4.7亿千瓦,超过水电成为中国装机规模第二大电源。据初步估算,中国光伏装机总量到今年底将超过5.5亿千瓦。
加强示范引领
储能发展蔚为大观
储能是指通过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通过储能可以调节电力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新能源的大规模并网和高效消纳,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支撑微电网的建设和运行,提升分布式能源的综合效益。2023年,中国储能科技应用诸多领域如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光热储能等非常活跃,大事频仍。
12月初,美国电动汽车和能源公司特斯拉在上海启动了其在海外的首座储能超级工厂建设。根据特斯拉于今年4月发布的信息,该超级工厂计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规划储能规模约40吉瓦时,相当于4000万度电。中国企业纷纷加入或者扩大电池储能“赛道”,有超过100家在今年完成了投产,其中既包括比亚迪、鹏辉能源、亿纬锂能等一批电池储能头部企业,也有来自其他行业的新入局者。
12月1日,湖北应城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工程全面进入调试阶段,为机组整套启动和并网发电奠定了坚实基础。该工程投产后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投入商业运行的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并将在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领域实现单机功率、储能规模、转换效率3项世界领先。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所用的全球首套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系列化大容量电机为中国企业自主研制。10月28日,山东泰安肥城市经济开发区1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电站开始运行发电,这是继全球首座非补燃式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即江苏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投产后,中国在此领域又一家投入运行的企业。此外,在山东济宁、河南平顶山等地,一些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新项目完成签约,相关项目将陆续投建,有更多采空的矿区将华丽转身为新的能源中心。
光热储能发电也被称作聚焦性太阳能热发电,即通过大量反射镜以聚焦方式将太阳能直射光聚焦起来,加热工质并产生高温高压蒸汽,以此驱动汽轮机发电。今年,中国光热储能发电技术应用获得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开工或招标项目超过10个,其中包括“输电入渝”新疆哈密4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中国广核集团西藏阿里雪域高原“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
提升国际合作
能源网络互联互通
2023年3月,在位于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以南约90公里的卡富埃河上,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中赞合作“一号工程”——下凯富峡水电站举行五号机组并网发电仪式,标志着下凯富峡水电站所有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运行。该电站总装机容量为750兆瓦,将为赞比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下凯富峡水电站工程是中国促进国际能源科技合作,推动能源科技创新成果“走出去”,服务国际社会的典型代表。2023年,中外能源科技和项目合作亮点频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在核电科技应用方面,7月14日,“华龙一号”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5号机组破土动工,这是中国该核电品牌在海外建设的第三台机组,中国核电技术“出海”由此迈出新步伐。在新能源科技应用方面,中国于9月推出“非洲光带”项目,利用自身的光伏产业优势,助力非洲国家实施一批小规模、聚焦民生和社区需求的“小而美”新能源合作项目。11月,中国—非盟能源伙伴关系框架下的中非能源创新合作加速器项目在深圳启动,旨在遴选和推广助力非洲能源转型的创新案例和创新技术解决方案,促进更多“小而美”能源项目落地非洲。
中方的上述努力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联合主席马可·兰博蒂尼说,较小规模的基础能源合作项目对非洲及世界其他欠发达地区解决能源问题非常重要,这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美国环保协会负责全球气候合作的副总裁曼迪·拉姆哈萝丝认为,这些小项目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非洲国家偏远地区的实际需求,更易落地、推进和实施。
10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外能源科技合作注入新的动力,在论坛形成的务实合作项目清单中,有一批与能源有关,比如建立中国—巴基斯坦小型水电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中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签署援乌方风电站项目立项换文、在伊拉克建设750兆瓦光伏项目、在罗马尼亚建设拉特什蒂154兆瓦光伏项目。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进国际能源互联互通,打造融合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并发起成立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在近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能源主题日上,该组织主席辛保安向与会各国代表阐释了打造全球能源互联网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作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促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配置广域化、能源业态数字化,有效统筹安全与转型、发展与减排、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为推动全球能源包容、公正、韧性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引起与会联合国官员的共鸣和热烈讨论,纷纷表示,支持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并以此加快各国清洁能源开发,降低能源服务成本,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记者张保淑)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全力稳增长广西印发通知提出26条措施
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通知提出26条措施
奋战一百天 攻坚二季度 全力稳增长
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4月17日印发《关于奋战一百天攻坚二季度稳住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各市、县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各部委,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全文如下:
为统筹推进我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全力奋战一百天、攻坚二季度,稳住2020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制定如下措施。
一、着力发挥投资项目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
(一)狠抓一批重大项目开工。聚焦抓产业抓投资抓项目,加快项目投资许可、用地审批、施工设计等前期手续办理,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审批容缺后补制度,“不见面”完成项目开工前各项审批事项。对计划2020年下半年开工项目提前到6月底前开工的,给予适当前期工作经费补助。力争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二季度新开工51个、总投资506亿元、完成投资15亿元。重点推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二期、南宁国际文化旅游休闲聚集区一期、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中国电信东盟国际信息园数据中心、中国移动5G基站、南宁五象云谷数据中心、巴马基金数字小镇、神华国华广投北海电厂、铜钛磷绿色循环产业基地一期、东兴十八方跨境冷链物流枢纽中心、南宁铝合金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高峰智慧物流城、防城港生态铝基地电解铝(40万吨)等项目开工。
(二)加快一批重大项目续建。实施精准服务,强化施工管理,着力解决项目建设的堵点痛点,加快“双百双新”、“五网”大会战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更多实物量。力争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二季度续建818个、总投资16830亿元、完成投资765亿元。重点推进柳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华谊工业气体岛、华昇氧化铝一期、惠科移动智能终端、桂林文化旅游城、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南宁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巴马至凭祥(友谊关)公路、欧卡罗家居等项目续建。争取桂东电力贺州燃煤电厂近期获 批移出停建名单并重启建设。
(三)实现一批重大项目竣工。对重大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力争实现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二季度竣工23个、总投资186亿元、完成投资20亿元。重点推进玉林至湛江高速公路(广西段)、玉林福绵机场、上汽通用五菱E200Plus、柳州电信云计算数据中心一期、桂林智能电子三轴稳定器产业化基地、银海铝业年产10万吨铝扁锭、凭祥平而口岸管理和货物监管中心等项目投产。
(四)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实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对储备项目采取“随时申报、每周审核”工作机制,加快储备项目入库和出库效率,促进更多储备项目尽快转化为在建项目。二季度谋划储备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129个、总投资2306亿元,重点储备钦州恒逸年产120万吨己内酰胺-聚酰胺、防城港盛隆冶金冷轧配送高强钢加工、黄桶至百色铁路、崇左至凭祥城际铁路、玉林福绵生态针织基地等项目。
二、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五)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新模式发展。联动全区限额以上商旅文化企业、零售门店和餐饮门店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壮美广西·三月三暖心生活节”活动取得实效,带动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力争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快速增长,推动上半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性增长。
(六)扩大汽车消费。执行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延长政策,支持区内整车制造企业让利于民,对车企补贴消费者竞价费用给予相应奖励。联合全区汽车流通行业主机厂和700多家4S门店,举办“在线直播·云上购车”等汽车促销活动,力争二季度汽车整车销量突破8000辆、销售额突破8亿元。从2020年5月1日起,对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0.5%征收增值税。
(七)全面提振文化旅游消费。支持文旅企业恢复生产,鼓励景区开发个性化、特色化 “安心游”产品,开展“百趟专列进广西”“广西人游广西”等系列促销活动,实施车票、门票打折等优惠政策,力争二季度全区458家星级酒店、869家旅行社、557家A级景区全面复工,实现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性增长。支持符合条件的景区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文化休闲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建设。
三、着力稳外贸稳外资
(八)稳定出口贸易。突出抓好重点出口项目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工作,加强对汽车、机械、电子产品等行业跟踪和服务,指导和服务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平台线上办理报关业务,实现出口退税、外汇结转便利化。2020年5月举办广西与东盟国家商品网上交易会,组织企业“云参展”承接新订单。2020年6月底前对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试行简化申报措施。加快 推进华立东兴边境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沿边开放和落地加工新样板。
(九)保持进口贸易平稳。稳定石油、煤、铁矿、大豆、铜精矿、食糖等大宗商品进口。优化调整广西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扩大边境互市贸易进口商品种类,加快推进东盟食品和农产品准入,优先保障落地加工企业原料需求。优化通关查验流程,推广边境互市贸易进口商品“整进整出”模式,加大边境互市贸易进口落地加工商品移动申报APP应用力度。对边境贸易 互市进口商品按最低查验率实现快速验放,对边民互市进境鲜活农产品试行分层查验模式。制定进境铜精矿“保税混矿”试点工作方案,争取海关总署支持我区开展试点工作。
(十)深入实施“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行动。大力推动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香港众诚(集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润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强优企业落户广西。组织开展央企广西行活动,围绕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展专题推介。强化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补短板重点领域建设,有序推进PPP模式,加快“民企入桂”步伐。建立在桂外商投资企业服务直通车机制,制定外资项目清单和工作方案,协调推进重大外资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湾企入桂”行动,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双向“飞地”园区,大力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和产业集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西-东盟产业链合作体系。
四、着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十一)加快推进“新基建”。出台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规划,统筹推进5G、数据中心、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储备“新基建”项目500个以上、总投资超过6000亿元。加快中国移动5G基站、中国东盟大数据中心、北部湾智慧港口等重大项目建设,力争二季度开工建设鲲鹏生态产业园,实现平安跨境金融数字化平台、平安互联网医院和高端医疗中心等项目落户广西。
(十二)培育工业新增长点。出台推进疫情防控结束后新兴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加快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柳州智能家电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持续加大 “双百双新”产业项目建设力度,突出抓好 “5个50”重大项目(50个双百产业项目、50个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重大产业项目、50个新兴产业重大项目、50个轻工产业重大项目、50个产业园区),确保二季度实现开工31项、竣工14项,完成投资210亿元。狠抓特色产业园区创建,力争二季度建设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以上。大力推动工业企业通过技改扩能、流程优化、轮班加班等方式,开足马力增产达产。
(十三)壮大新兴服务业。加大对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桂林力港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京东新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凡普金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广西自贸区优活跃劳务有限公司、钦州华为数字小镇、广西中科曙光云计算有限公司、广西易龙大皇蜂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东融怡亚通供应链有限公司等支持力度,促进龙头企业快速增长。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龙头企业。谋划推进一批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等新兴服务业项目,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我区新兴服务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示范街区,有力促进城市消费。大力支持医疗服务、养老照料、体育消费、健康旅游等大健康产业发展,加快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北海银基滨海国际健康城、明阳国际健康城等重大文旅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传统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利用新型社交软件维护客户关系和拓展客户资源,推广应用非接触式服务交易模式,推动线上线下服务交融互补,扩大新兴消费。
五、着力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应
(十四)保障粮食生产。分解下达2020年416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358万吨产量任务,建立早稻生产调度制度。加快细化中央扶持资金使用方案,提高补贴精准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面积,分区分作物抓好春耕生产,加强农业减灾防灾和病虫害防治。
(十五)抓好养殖业生产。细化分解国家下达我区2020年末存栏1760万头生猪生产任务。扩大能繁母猪养殖和生猪规模养殖,力争二季度月均生猪出栏量不少于90万头。抓住4月份水温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投苗放养,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浅海滩涂贝类底播、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渔业等生态养殖。 (十六)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供应,推动保供基地建立完善数据库,畅通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流通企业和农村电商作用,推动点对点、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优质家禽加工、储存能力建设,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和电商企业扩大鲜活农产品收购,促进农产品顺产顺销。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七)加强援企稳岗和就业保障。对开发出新就业岗位并与新增就业人员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企业,按其为新增就业人员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重点企业,补贴期限延长至2年。积极推进“职等你来就业同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集中开展线上招聘活动。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更好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十八)稳定增加居民收入。2020年最低工资标准在原标准基础上每月增加130元,相应增加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鼓励个人投资者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市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强化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将2020年3月至6月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的每月价格临时补贴标准提高一倍,并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领取失业补助金人员纳入政策范围。
(十九)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加大猪肉、禽肉、粮油等生活必需品储备,在2019年已完成国家下达的8800吨猪肉储备任务基础上,新增储备6000吨,按3∶7比例分配到自治区、设区市 两级。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价格监测监管,开展保供稳价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二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4月下达第二批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计划5530万元和以工代赈示范工程2020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6150万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季度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6600万元,支持10个易地扶贫安置点义务教育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力争2020年6月底前支出进度达70%。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建设,2020年4月底前所有扶贫企业、就业扶贫车间全面复工复产,6月底前“四大战役”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七、着力强化政策支持
(二十一)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加快下达2020年自治区本级项目建设类财政专项资金,力争上半年支付率超过50%。对下达投资计划后超过5个月仍未开工的项目,按程序进行调整。完善项目融资对接推进机制,用足用好1000亿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融资专项资金。
(二十二)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做好国家反馈广西专项债券项目各项准备工作,及时发行国家下达的专项债券额度,确保专项债券资金拨付到项目并立即使用。谋划储备一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做大项目储备规模。加快提前批准的519亿元政府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力争2020年6月底前全部形成实际支出。落实专项债券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和项目配套融资的支持政策,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二十三)抢抓发行特别国债重大机遇。做好向国家申报的总投资7500亿元、申请中央资金2628亿元的6395个特别国债项目跟踪工作,抓紧谋划申报一批新的重大项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支付,力争2020年3月底前下达的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计划项目6月底前全部开工建设。
(二十四)加大金融保障力度。用足用好 “复工贷”、国家开发银行60亿美元外汇专项优惠利率贷款等政策,对受疫情影响的“一带一路”项目和企业给予开发性金融支持。力争2020年6月底前企业债券获准发行280亿元。对符合条件、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给予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完善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力争2020年6月底前广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注册企业15000家以上,发布融资需求1200亿元以上,撮合融资200亿元以上。 (二十五)持续开展实体经济降费。组织开展有色金属、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电力市场化专场交易,实现220千伏电解铝用电到户综合电价0.365元/千瓦时,加大电解铝收储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支持10千伏大工业用户(两部制用电)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用户参与市场化交易,实现两部制到户电度电价0.54元/千瓦时。自2020年2月1日至6月30日,对我区生产医疗防疫物资企业,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不予考核。进一步降低桥隧比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出台进一步降低北部湾港口中介服务收费工作方案。
(二十六)保障项目建设用地需求。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五网”项目(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物流网、地下管网)、“双百双新”项目、“5个50”项目、脱贫攻坚“四大战役”项目,以及单独选址重大项目等(除按自治区规定的项目中商服、商品住宅用地须购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保障外)用地指标试行核销制,由自治区统筹保障。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一致性处理,实行容缺受理、容缺审查。除依法须报国务院审批土地征收的建设用地外,属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和委托设区市审批土地征收的,由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承诺在供地前按照有关文件规定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事项,可批准土地征收。
自治区成立综合精准施策工作专班,强化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和统筹协调,确保本措施落到实处。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主动担当尽责、积极干事创业,以钉钉子精神,全力以赴抓好各项稳增长工作和政策的落实,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本措施执行期限为2020年4月17日至2020年6月30日。执行期间,国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的,遵照国家政策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