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保温锚栓实际上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锚栓来说,在很多外保温系统中都有应用,有的说法是锚栓对于外保温系统的固定效果而言,实际上起到的作用不大,这个说法也有道理,毕竟作为最早的几个进入中国的外保温企业来说,专威特、STO都曾经推过一阵子无锚固的EPS薄抹灰系统。单个锚栓的抗拉承载力按照JGT 366-2012 《外墙保温用锚栓》的说法只有0.6KN,对于EPS薄抹灰系统来说,而粘结剂的效果是0.1MPa,如果想通过提高锚栓数量达到粘结剂的效果,那么单个平方估计要达到50个锚栓,这是一个不可能在实际施工中出现的数据。
目前来看,比较综合的观点是对于外保温系统来说,粘结剂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占了一个非常大的比重,而且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对粘结面积和粘结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锚栓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特殊情况下提供的辅助固定。那么这些特殊情况包括什么,特指的主要是负风压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一些板材容重相对较大的保温体系来说,这个尤为重要。以岩棉系统系统为例,在JGJT 480-2019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中对于岩棉系统的安全性提供了简化版的计算依据和方法。岩棉板和岩棉条的区别就在于锚栓对于岩棉板系统来说,安全性的占比相对更大一些,岩棉条则更多的取决于粘结效果。岩棉板在JGJ 144-2003(144-2019中未纳入岩棉系统)中规定,拉强要达到7.5KPA以上,并且每平方锚栓不能少于5个,虽然岩棉板拉强确实不够高,0.0075MPa,这个7.5的要求是根据最低负风压和外围护结构负载算出来的。也是就每平方厘米7.5Kg力,每10公分平方面积,75Kg力,按这样的设计可以吊一个人重量,如果完全按符合设计要求来做,岩棉板满粘是没有问题的,但国内的施工现状大家都知道,所以必须加锚栓,5个甚至还不够,因此在480中对锚栓质量、数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更多的是因为国内施工水平造成的。
外墙外保温系统脱落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点:
保温板材性能不合适(如发泡水泥板、酚醛板);
系统自重大,各材料界面结合差抗剪切强度不足(如岩棉钢丝网架玻化微珠找平系统);
垂直于墙面的负风压使系统各材料在极端情况下(如保温材料老化、吸水、冻融循环等),界面粘结抗拉强度不足;
还有一种情况跟锚栓有关,那就是锚固施工工艺不当,板材被破坏,或锚栓锚盘拉脱,或锚栓抗拉承载力不足,锚栓不起作用,从而造成系统脱落。
这里面就提到了一个锚栓的重要指标,抗拉承载力,顾名思义,就是指锚栓的抗拉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承载能力。而锚栓的拉拔检测依据大家往往采用的是JG 149-2003,JGT 366-2012,JGJ 480-2019,对于检测内容来说,主要三个方面,检测数量、入墙深度、承载力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要求。例如149中规定锚栓的入墙深度不小于25mm,单个锚栓的抗拉强度承载力不小于30KN;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安全系数的计算。
366中提到实测数量不低于15个。有的标准是8个,小宝个人认为数量多一点好,主要是考虑锚栓自身的均匀性相对较差,施工过程中进入基层深浅不一,很容易导致锚栓抗拉力数据偏差大,比较离散,多测几个是可以更贴近真实结果。
上面提到的不同标准还要依据不同的基层,按照480的分类标准来说,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固体砌块、空心砌块及多孔砌块,各个基层的标准都有所不同。
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就锚栓自身来说,主要是锚栓的膨胀型式(如常规膨胀型、打结型等),膨胀区的大小(12.5mm以上)长短,金属钉的安装型式(如敲击、旋入等),当然还有不同厂家的原材料质量,注塑模具的精密程度,锚固盘的厚度和圆盘直径等等诸多因素,这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一点,就是锚栓中金属钉的直径(4.2mm以上)以及长度是否达到标准,不要忽视金属钉的质量和直径,不少厂家在套管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对比的就是是否缩小钉子的直径,说白了跟成本息息相关。综合来说,就是锚栓力学设计、成本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对于长久锚固效果来说,一般程度上取决于塑料套管的质量,套管的塑料成分一定要经得住摩擦,同时用一定的韧性;据不完全了解,市场上100%纯原生料的尼龙套管(成分为聚酰胺或者聚乙烯)基本上没有,都用的是回料+原生料混合的。至于到底是金属钉还是塑料钉,JG149-2003,JG158-2004中规定,膨胀钉使用金属钉或者塑料钉不影响检测方法。但是对于就锚栓自身寿命来说,金属防锈钉效果相对更好,塑料钉或者还要更多的考虑老化性能等等。
图中展示非标实验
需要注意的是,单个锚栓抗拉承载力并不是指拉一个锚栓后得出的结果,而是通过数据采集后,计算出锚栓在达到承载某个力值时既能满足系统需求,同时该锚栓又未出现破坏,不影响使用。拉出的结果不是最后的试验报告数据,必须通过JG149-2003附录中的公式进行计算,由该公式可以看出安装的稳定性对结果的影响非常大。
这也是为什么标准中要求的是0.1MPa,而不是0.10MPa。锚栓拉拔的数据是用规则来判定,而不是直接测量判定。
对于安装的稳定性其实很多标准中都有提及和说明,如锚栓的安装时间,规定大多是在保温板粘贴完毕后24个小时再进行,大部分市面上的粘结砂浆24个小时内会有大约20%左右的强度(即完成初凝),7天可实现70%的强度;就小宝个人觉得,锚栓的安装时间在贴板3天后应该是相对最好的时间,粘贴效果强度基本稳定,就算是冲击钻震动,影响也不大。
还有锚栓的抗剪强度,有不少说法是外保温锚栓之所以不能测试抗剪,并不是因为其真正不能抗剪,而是因为其不能抗弯能力比较差,细细想来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为此,小宝亲自动手做了个“土实验”,同时为了验证岩棉系统以及被动房系统用的长锚栓的几个想法而已,按照DGTJ08-003-2013 《建筑锚栓抗拉拔、抗剪性能试验方法(上海)》标准办法来说没那个条件,找面混凝土墙,打好锚栓,做好30°测量角,配重怎么办,来个桶,往里面加砂子,勉强实现了所谓的持续性加荷。测试了市面上常见的几个厂家的锚栓,样品不多,数据也说不上准确,就是供小宝自己参考罢了,结果如下。
从实验过程来看,锚栓主要由金属钉承担抗剪切力,因为也没设置什么抗剪键,实际上对于结果来说可能不同型式的锚栓表现不一,锚栓在钻孔边缘与混凝土剪切部位之间的部分会产生很大的弯矩,如果是不同的基层,那么对锚栓的抗剪受力实际上是很不同的,当抗剪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主要的考虑还是抗拉承载力。
从这一点上也说明,锚栓的入墙深度是要考虑入到真正的基层的,抹灰找平层的厚度是不计算在内的。也就是说,锚栓长度=保温层厚度+粘结层厚度+抹灰找平层厚度+锚固深度。
对于同一规格和厂家的塑料锚栓,在同一基层或部位上的检测结果,造成数据离散性的原因很多,锚栓的产品质量、现场施工工艺质量和基层墙体的匀质性有关。锚栓虽然是生产线批量生产的,但是个体质量还是可能存在差异,最终导致检测数据大小分散,当然随着生产技术的完善,这种影响逐渐变小。对于现场施工工艺,锚栓打入的孔是由人工用冲击钻钻孔的,必然存在人为因素,比如孔径的变化、孔的垂直度的变化,还有后期工人植入锚栓的过程。还有就是基层墙体的匀质性,墙体无法保证每个位置的质量完全相同或是均匀一致。这些都对锚栓抗拉拔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最终数据就会出现很大的离散性。对于现场拉拔来说,因素颇多,小宝在这里也不再赘述,但是需要提醒的一点是便携式的拉拔仪在进行小量程实验时波动颇大,如果数据不理想,建议多测几次。
今天纯属分析分享贴,没啥立意,实验的方法和依据都是自身和所在企业的条件范畴内,并非标准实验室合标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并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角度也是由自身出发,作为一个行业技术人员,就事论事,外墙保温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不断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发展,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外保温锚栓也是个小产品大产业,厂家们的说法也多有不一,怎么说呢,没有世人说不清的正反,只有内心走不完的轮回,诸位看官见仁见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