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才湘潭 价值莲城”系列报道③
“用”出人才引擎新动能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符瑶
今日之湘潭,正是求才之际、用才之时。今年以来,以“聚才湘潭 价值莲城”十大人才行动为核心抓手,湘潭市创新用才方式,更好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加快建设“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提供强劲支撑、注入澎湃动能。
从“银发”变“奋发”
一身蓝色工作服,头发花白。在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67岁的首席专家张公卓正和团队成员讨论项目进展。
作为湘潭市优秀专家、湘潭市科技领军人才,参加工作46年来,张公卓扎根线缆生产一线,参与完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如今,退休后被企业返聘的他,仍孜孜不倦地奋斗在科研、生产一线。
“湘潭今年出台支持银发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举措,将起到巨大的带动效应。”在张公卓看来,湘潭重视离退休人才专家资源的再开发使用,出台相关政策,搭建展示平台,提升了银发人才的政治荣誉感、工作成就感,将推动人才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今年8月,怀着为社会再作贡献的强烈愿望,张公卓参加了银发人才科技项目“揭榜挂帅”专场活动,代表揭榜团队从研发基础和优势、项目解读及研发规划等方面进行了揭榜展示,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得到专家评审团的一致认可,最终与湖南华菱线缆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意向合作协议,主攻辐照交联F40绝缘铝合金导体电缆项目,真正解决国外“卡脖子”技术。
广大银发人才是湘潭市整个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湘潭市大力开展十大人才行动,把开发银发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银发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举措》;高质量完成银发人才信息库建设,为银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信息保障,累计入库离退休干部、科技人才等5万余人;组建银发人才科技服务团,深入产业项目、基层一线开展科技帮扶服务;征集35个银发人才“揭榜挂帅”项目,其中21个项目启动技术供需对接,目前项目合作金额已达9000余万元。当前,让各类银发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从学生成老板
在湘潭高新区创新创业大厦9楼,新注册成立的湖南艾尚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正在准备近期入驻开业事宜。
公司负责人莫骄是湘潭本地人,大学毕业4年的他,今年决定创业。“正因为湘潭为高校毕业生出台了好政策、提供了好平台,让我坚定了创业的信心。”莫骄说。
9月初,得知湘潭高新区面向在潭大学生(留学人员)创业者提供200个免费创业工位,最长可使用一年的好消息时,莫骄随即向湘潭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申请免费创业工位。前期对接,方案制定,场地挑选,注册办理,全程都有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参与。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莫骄公司的营业执照已经到手。
湘潭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与园内6大创业服务平台签订免费创业工位共建协议,按照“政府引导、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模式,共同为在潭大学生(留学人员)建设免费创业工位,提供基本办公条件以及工商、税务、法务、创业指导等孵化服务。“我们持续做好服务,就是为免费创业工位中的项目和人员,在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用好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优势,是现实所需、应时之举、长远之策。
今年,以“一张证照一把伞,请到湘潭当老板”为主题,湘潭市启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全链孵化行动项目,为留潭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全链条创业服务,今年新增大学生创业主体776个;改革创新大学生创业贷款担保机制,今年以来已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1.52亿元,同比增长152.37%;出台27条优质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来潭留潭就业创业,开展“智汇潇湘、鸿雁之约”高校毕业生暑期聚才交流“八大活动”,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湘潭找到归属、获得舞台、创造精彩。
随着一系列吸引、留住、用好大学生人才“组合拳”的推出,今年回潭留潭学生较往年增加了30%,为湘潭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动力。
从“一点”到“多面”
一个地区保持发展的活力,离不开人才的流动与合作。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点突破,湘潭市用好人才杠杆,以点带面撬动全市发展。
发挥专家人才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邀请院士专家指导编制沙子岭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沙子岭猪特色产业纳入国家优质湘猪工程,争取国家湘猪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资金6566万元。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为“湘潭市茶产业发展首席专家”,借助院士团队打造“韶山红”茶产业品牌,湘潭市茶旅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
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助推农业做强、企业做优。全市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等400人,坚持“按需选派、双向选择”,着力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领域,加大驻潭高校人才选派力度,引导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由一产向二三产,由技术服务向科技金融、创业服务等方面拓展;另一方面,组织科技特派员跨专业、跨单位组团开展全产业链创新创业和科技服务。
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推动教育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卫生系统探索实施“县管校聘”“县管乡用”,通过建立教育集团、医联体,优化人才配置。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推动教育、卫生系统内人才跨编制流动,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坚持向人才要生产力的湘潭,把源源不断的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