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4月财经新势力#
文章约3000字左右,阅读时长需要7分钟,坚持原创不易,麻烦点一下关注,便于您持续关注内容。
四月为全国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
。依据统计,近5年来,国家医保局以“雷霆手段”追回医保资金771.3亿元。当然,在部分地区,“失效医保”依然频出,医保基金被“合法”掏空的事也是屡禁不止,医保基金究竟为谁“服务”?
5年追回医保资金超771亿
在医保基金宣传月,央视报道,自2018年以来追回医保金额超771亿元。
医保资金作为医保基金的基础
,
其资金包含了所有参保人员缴纳的保费,另外还涉及相关部门的财政资金投入等。
医保资金作为支付各项医疗费用的重要保障,本该在医疗体系下发挥本身优势,
但却人为“误入歧途”,成为一些地方医院或药店“欺诈骗保”的工具。
近日,上海某医院一患者晒出一张“8天花费42万”的账单,引发各界媒体热议。
尽管医院方面表示,实际患者花费不到4万元。
通过账单不难发现,主要花费在所谓的“卫材费”——将近40万。
那么就有个问题了,
既然患者花费不到4万,那么剩下的38多万究竟谁来买单?
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医保的钱为其买单,但医保的钱还不是从百姓交的钱来的。
自2018年这五年,全国共查处超150万家,曝光典型案例就在24.5万。仅在2022年,骗保案件成功破获就高达2600起。
另外,截至4月20日,北京等地也公布了近年来的医保监管成效,多省追回医保基金数额超过20亿元。
医保基金是我们百姓实际支付保费的资金来源,是所有参保人员缴纳的保险费的“资金池”。
但依然存在医保基金使用违法违规行为。
今年开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共公布了30起违法违规使用典型案例。
其中河北承德中医院涉及违规使用超过500万元。
当然,截止4月,曝光典型案例中,尽管涉案药店多于医疗机构,但金额相较于多家医疗机构涉案金额百万级别,有点“小巫见大巫”。
医保基金由于使用主体多、涉及环节多等难点问题,导致监管难度大。
除了“将医保外药品改为参保内药品”或“开虚假药单为参保人返现”这种常见违规违法行为外,现在骗保手段更加隐蔽。
在3月发布的“医保基金监管蓝皮书”中提到,一些骗保手段利用部分医保服务项目中各种“专业术语名称”,或无法精准界定收费标准等进行乱收费;药品生产企业与代理商串通一气,故意虚报高价转移资金给代理商进行套现;
利用职务之便骗取医保费等问题。
就在4月份,相关部门就曝光“失效的医保”。
在农村里,部分农民习惯让村干部代缴医保。
而该事件中,当地村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截留20位村民医保费,累计费用达到6000元。
当然,村干部截留医保也非个案,
在2019年河南就通报一村干部截留医保达16万元。
医保是人民群众的“救命钱”,而今村干部却利用职务之便随意对村民医保费进行截留,究竟是“谁”动了百姓的“救命钱”?
“医保安全”关乎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药袋子”。
而医保基金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某些人的腰包,长此以往,掏空医保基金只是时间问题,那么现阶段我国医保基金究竟什么样?
医保基金或2026年出现缺口
在3月份,国家医保局发布数据,对医保基金等情况进行了说明。
2022年全国医保基金收入为3.06万亿,支出2.44万亿,累计结存4.25万亿。
尽管这个数字看上去较多,但各个地区之间依然存在差距。
目前,我国医保实行的是属地化管理,也就意味着归地方管理。
那么地方之间受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方面影响,医保基金的收支也就存在不同。
例如北上广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加上人口流量大,必然导致医保基金充足,而中西部一些地区,本身地理环境受限,加之人口外出打工居多,医保基金余额也就逐年下降。
另外,
职工医保相对稳定,毕竟有企业进行按时缴纳;而居民医保起步晚,加之较为不稳定,相较职工医保金额总量少。
依据报道,在2019年我国就有7个地区出现城镇居民医保基金额度为负的情况。
甚至广州在2021年也出现城镇医保收不抵支的情况,可见广州地区相关资金缺口较大。
从长期看,我国的医保基金收支压力持续增大,医保基金支出增长速度高于支出将成为常态。
截图来自《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保基金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分析》
未来,医保基金尽管收支均持续增长,但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收入,并且
在2026年出现“收不抵支”情况。
2026年后,或许将面临每年支出多于收入的情况。并且随着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将在2034年出现累计结余为0情况。
医保基金分为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
2022年,职工参保人数为3.62亿人(其中包括9600多万退休职工),而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人数达9.83亿人。
职工基本医保基金结余3.5万亿元,但城乡居民医保结余仅7500多亿元。
我国参保的职工人数是城乡居民近2倍,但城乡居民基金结存仅有职工医保基金结余的零头。
而这也就意味着,
城乡居民医保出现缺口的时间或将更早出现。
其实,
当前医保基金缺口持续扩大直接原因就是老龄化严重。
2022年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14.2%,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2023年老龄化、少子化和不婚化将逐步成为趋势。
据估计,2030年上下,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比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当然
,
随着进入老龄化,老年人医疗开销也将逐步增加
,甚至随着年轻人口减少而给医保“资金池”保费减少,或将加快医保基金缺口进程。
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在看病的时候经常被误导或过度医疗,毕竟在医生“权威”面前,或许还是得相信?
说一千道一万,我国现阶段医保基金面临更多挑战。那么医保改革进行的怎么样?
医保改革进行时
面对医保基金缺口扩大,刚开始是从“节流”做起的。
通过减少医保基金支出,或打击各种骗保行为,其实是只是挤出里面水分。
相较于一年近2.4万多亿开支而言,而这5年追回的771亿似乎显得微不足道,犹如杯水车薪。
除了“节流”,“开源”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目前,我国讨论较多的解决方案是:全面二胎、延迟退休和个账改革。
首先,全面二胎已经执行,甚至一些地方给出育婴假或者补贴等措施。
但依据预测,尽管放开生育限制,并不会对未来人口生育情况产生较大影响。
或许解决“生得起”问题才是解决人口生育率低的关键突破口。
另外,延迟退休,在应对老龄化和养老金压力同时,也对医保基金缺口可以有效缓解,通过增加交费年限,增加医保“基金池”。
面对延迟退休,尽管国家方面给出回应,但其一旦推出必然会对弱势群体产生冲击。
例如,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保压力加大、体力劳动者无法支撑至退休、以及延迟退休年龄导致年轻人就业问题和中年人35岁就业危机等问题。
最后是,个账改革,就是将医保资金池里面将划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部分资金,调整到统筹账户里。
自2021年底算起,全国各地有三年缓冲期,各地步伐不同,差异巨大。
其中在各地的个账改革中,单位医保缴费30%不纳入职工个人账户,成为热议重点话题。
个人账户缩水,而这部分不纳入个人账户的钱流入医保统筹账户,实际上就是
全国近3.5亿职工拿出一点钱放在一个账户里面,实现了真正“有病敢看”,降低了“因病致贫”的风险。
2023年是医保个人账户缓冲期的第三年,“阵痛期”也“如期到来”
。
西安、成都、武汉等地密集发声。
纵观各地“阵痛”,叫疼的莫过于退休职工,尤其是年纪较大的。
改革前每月个人医保账户金额不少,改革后直接少了不少。大部分老年人担心,以后买药可能更加困难,变相增加了自身负担。
其实,
真正收益的就是患病群体和老年人,毕竟大病降临时候,不会被彻底压垮。
4月21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陈竺公开表示,中国医保制度依然面临发展不平衡、保障不充分等问题。
发展不平衡体现在人群间、区域间的保障待遇差距上。
早在2018年,职工医保的支出总体水平就是居民的5倍。并且除了北上广地区,全国其他各地保障水平依然较低。
保障不充分主要在医疗服务以及公众健康上依然存在差距。
现阶段,我国因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总死亡人数的88%。
可见医保保障也要向疾病预防等方面持续推进。
“与人民同呼吸”是我党的初心。
我国医保正在从“参保人群全覆盖”向“病种全覆盖”发展,未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服务人民需求,实现医疗高质量发展!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关注作者,阅读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