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觉得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85%的费用都可以由社保统筹来报销了。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起付线和封顶线之间的这块费用,除了医保报销的之外,还有个人自费、个人自付、个人自负、个人自理费用。大多朋友的表情都一脸懵,自己看也看不明白,问别人也问不清楚。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4个“自”分别是什么?
自负:是指符合基本医疗开支范围。你可以理解为:可使用医保卡里的个人当年账户支付的医疗费。
自理:指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内的乙类项目、乙类药品,根据项目和药品不同,需个人自行承担3%-15%左右的费用,个人自行承担的这些费用是无法用医保卡里的个人当年账户支付的。
自费:是指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开支范围的费用,如:生活用品费、丙类费等,也无法使用医保卡里的个人当年账户进行支付。
自付:自负、自理与自费的总和。
二、三个目录和两个定点
相信很多人就已经云里雾里了,究竟怎么判断是自费还是自付呢?这就涉及到下面的关键词了。
三个目录指的是:《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目录》。
两个定点指的是:医保定点医院和医保定点药店。
如果不符合三个目录和两个定点的约束,则是自费比如:
1、医院开的不在《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是自费的,也就是所谓的自费药;
2、特需病房的服务不在《基本医疗保险服务设施目录》中,就属于自费服务。
3、在不属于医保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买药,也是自费的。
一般来说,各个地方由国家的标准生成自己的标准,所以各个省市都不同。不过,在地方人社局的官网都会对当地的“三个目录”有公示,大家可以自行查询一下。
三、为什么会出台医保控费制度
设置自付和自费,主要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
1、过度医疗问题日益严重
之前医保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没有任何控制,医院做了多少治疗就能够拿到多少费用,这就直接导致了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现象。一方面,患者有过度医疗的倾向,很喜欢小病当成大病,有事没事就去三甲医院。另一方面,因为做多少治疗就可以拿多少钱,导致医保报销费成了三甲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出现了以药养医、以检查养医的现象;更有甚者,有些医院的某些做法已经涉嫌骗保了。
2、医保统筹基金财务状况堪忧
医保统筹基金目前的财务状况还是比较良好的,有些地方还有大量的结余,但是,据专家估算在十年以后医保就会面临财务失衡的问题。职工医保和新农合将在2024年出现当年赤字;城镇居民医保将在2027年出现当年赤字;在2029年到2036年,三大医保的累计结余将逐一消耗完毕,进入到赤字累积阶段;所以,医保严峻的财务问题也需要有关部门对医保费用进行控制。
四、医保个人历年账户的使用规则
医保个人历年账户里的钱现在用途很多了,我们基本可以把它当做存在医保卡里、可以全家用来看病的“一笔专款”。主要用途包括:
1、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应由个人承担的自负、自理和自费的医疗费。
2、使用除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外的自费预防性免疫疫苗费用。
3、由个人承担的社区责任医生签约服务费和国家及省规定的其它项目。
4、国家和省规定的其他项目。例如家庭共济:可按规定划转给在同一统筹地参保的本人近亲属(指配偶、子女和父母)。
综上,医保很重要,是国家给我们每个人的福利,人人必备。但仅依赖医保,来抵御未来可能会发生的风险是远远不够的。商业保险作为个人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不可少,尤其是家庭经济支柱。